-
民族小学四年级韩规班
-
民族小学四年级韩规班
-
民族小学
-
民族小学四年级韩规班
-
民族小学四年级韩规班教室墙
在宁蒗,胡镜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1989年他卸任县政协副主席后,与马洪升等确定了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把普米族最传统的韩规文化挖掘、整理保护好,不能让这一文化瑰宝断了根儿。
2000年,胡镜明、马红升等热心人在宁蒗县新营盘乡牛窝子村办起了全国第一所韩规学校,三顾茅庐请来了四川的韩规迪基偏初,苦心培养出19个小韩规。此后,十几个普米族有识之士组成了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协会。2010年初,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协会向宁蒗县政府提出申请,选取50名普米族小学生组成普米班,由协会承担学生的全部食宿和普米语教学费用。很快,协会便拿到了政府的批文,在与教育局协商后,试点班最终设在了宁蒗县民族小学。同年9月,第一批普米语试点班的50名4年级学生开始了新学期的第一堂普米语课。今年9月,在一个慈善基金的资助下,第二批由50名普米族小孩组成的试点班开学了。
现在,试点班逐渐得到了当地普米族的认可。许多家长主动把孩子送到试点班。
马红升:“这个双语班我们的考虑是,因为现在就全县而言是,普米族是大杂居小聚居,大概还有10个乡镇有普米族,但总体还是大杂居,很分散。像是我的家乡,牛窝子,教育条件稍微好一些,有一些大学生,但是其他地方,中专生都没有,很多学生上到小学没毕业就退学了,也有读了初中没几天就退学的,都是供不起。考虑到边远山区的教学问题,包括校舍建立、公路交通和饮水等等问题,我们最终建立了一个普米双语班,一是帮助这些家庭贫困,读书不成器的学生上学,而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普米语。现在年轻人多数都已经不会讲普米语了,为了不让民族语言消失,我们把韩规文化用普米语的拼音改写,来传授个双语班的学生上课。我们编写了三本教材,第一本是教拼音,第二本是教称谓、词句和地名,第三本是收集了近2000多个谚语。除了教育部规定的课本外,双语班的学生每周有4节普米语课来学习普米语。”
在胡镜明制订的10年计划中,除了让普米族的孩子们掌握本民族的语言外,还要让他们熟知普米族的谚语和民俗。由马洪升等人主编的普米谚语课本,将在明年作为6年级普米试点班的教材发到孩子们手中。另外,胡镜明的另一个计划是继续培养韩规和进行韩规经文的抢救与修复。目前,协会的30多位成员多数时间都走在乡间村寨的路上,走进村民家中逐户收集残存的韩规经书,抢救这一正在消亡的民族文化载体。迪基偏初现在除了外出搜集散落民间的韩规经书外,其他时间大都住在胡镜明家中,每天抄写整理收集来的韩规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