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八宿星
-
-
具有韩规文字的建筑
-
火塘
-
火塘
-
房子内部
-
房子内部
-
普米族建筑
-
普米族建筑
-
普米族建筑
-
普米族建筑
-
普米族建筑
普米族分布在半山缓坡地带,以血缘的亲属关系各自聚族而居,往往同一氏族结成一个村落。其住宅几乎是清一色的木楞房,木楞房用原木或方匹重叠垛成,屋顶覆盖横板,只有几少数有钱人家盖瓦片当地人称“木楞房”。村落无统一布局,一般由若干院落组成。比较典型的院落是四合院式的,包括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和门楼。正房,也称为母房,是院落的主要建筑,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四角立柱,中央竖一方形大柱,称“擎天柱”,认为是神灵所在之处。
在正房的正前方是一栋门楼,左右厢房各为一栋二层的楼房。通常的布局是门楼一排共四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左厢房的楼下堆木柴,右厢房下养牲口、堆草,所以又称“草楼”。楼下一般不住人。三栋楼房依次相连,二层的走廊相通。
盖房,一般是先平整地基,以石块填好四角,然后将木垒子架在地基上。再在木垒子周围涂以黄泥,堵塞风洞,防止虫蛀。然后,在木垒子中央立一竖柱,比木垒子稍高。又在两侧各立一柱,三柱成一直线,架上横梁。在横梁与木垒子之间架起椽子,上面覆盖横板,用大石头固定,一栋房子就基本完成了。一家盖房,全村帮助。只要通知一声,全村的青壮年都会主动来帮忙,主人则以醅和猪膘肉等佳肴款待,不需另付报酬。
最能够体现普米族建筑模式的是正房。普米族语称为“金妈给座” ,意思是“母房九间”。此种建筑格式原在普米族聚居区较为普遍,但“文革”期间遭大肆毁坏,被零散分割成小间分给其他人居住,所以在县境范围内保存很少。根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宁蒗县红桥乡的大水沟村委会上拉垮村,还有7户普米人家有这种老式房屋,其他各地区也有零星保留。
普米族的床有点和汉族地区的炕相似。一般是对着屋门的后墙脚下砌较宽的大床,高出地面约两尺,直通两边,床山铺木板。在大床的正中央,以土石砌成火塘,其上架起锅庄(也叫下锅庄),平时不使用,仅在祭祖和来客时才用。在火塘靠墙的位置,设立灶神和大锅庄,顺壁搭起一木制神龛,用以供奉各种神灵,其前摆有香炉、净水碗。
随着经济条件对的改善和社会的改革,普米族传统的“木楞房”建筑在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建筑的形制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只要表现在一方面逐步放弃了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的格局,实现了人畜分离。另一方面,传统用木板做屋顶的逐步被瓦屋顶所取代。在普米建筑性质变化过程中,兰坪和宁蒗两地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
火塘是最能代表谱米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普米家庭中,火塘的座次是有严格要求的。火塘边搭的床也是男性睡左边,女性睡右边,在普米族传统观念中以左为大。火塘也是普米族接人待客的地方,到普米族家庭,首先把客人迎到火塘边,结婚的时候新娘到了之后首先进的地方是火塘。
在宁蒗普米族家中,火塘是直接在地上挖个四方的坑用石头砌成,火塘边以及整个房屋里铺上木头地板,然后在火塘边设有床铺,供客人坐或者老人睡。火塘上方挂的是宗巴拉,宗巴拉上课刻有火,太阳、月亮、星星、海、树,与崇拜自然有一定关系。但敬神的时候先敬天神、地神、平安神、然后是自己的祖先,一层一层的下来。宗巴拉在普米史上代表至高无上的财神,有消灾解难的作用;日常生活中生意上的钱财交往等很多吉祥的东西都是由宗巴拉引进。而在兰坪地区,火塘设在正房中靠右的房屋中,直接用木板搭成一米左右的台子,台子上有三张床,正上方的床是不能染女性坐的,左右两边倒是可以。火塘也设在台子上,火塘右上方设家堂,家堂上面供奉的是“天地君亲师位”,这明显的是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同时兰坪地区的普米族没有锅桩,他们只是祭三脚。举行各种仪式以及节庆活动的时候都是祭三脚。在宁蒗地区,宗巴拉旁边还挂有各种年画,有送子观音图,也有竹报平安等风景画,还有国家历届领导人的画图。在兰坪地区,也存在这些年画,但并不是挂在火塘边上,而是挂在堂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