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目前的位置 > 风俗 > 丧俗
  • 普米族,普米族文化,韩规文化
    祭羊仪式
  • 普米族,普米族文化,韩规文化
    祭羊仪式
  • 普米族,普米族文化,韩规文化
    祭羊仪式
  • 普米族,普米族文化,韩规文化
    祭羊仪式


    明清时期,普米族与其他大多数氐羌系统名族一样,保持着火葬的习俗。据乾隆《永北府志•北胜州土州所属夷人种类》载,宁蒗一带的普米族“殁后不用棺椁,以麻布缠裹火化,并无坟冢”。在清朝以前普米族实行的的是火葬,清朝后期,;兰坪地区的普米族接受周边民族的影响而改为土葬。目前,宁蒗地区全部实行火葬 兰坪靠近白族的地区以土葬为主,维西县则两种葬俗都用。 按照传统习俗,在人病危时要通知近亲探视。人死,要鸣枪放炮,通知村内各家,村内人闻丧后,携带饭团,猪腰等物品,前去吊唁。人死以后,要洗尸,并将尸体捆成屈肢坐式,捆尸缘由,是将死者恢复成原来出生的状态,便于再生成人。火葬的时间由巫师决定,每个村寨都有一个火葬场。

     普米族丧葬仪式通常分为两次:第一次是人死后的开葬仪式,这实际上主要是处理死者之身的仪式,普米语称 “毛曾肯’”(给火花)或“ 苦昔戎肯”(给指路羊);第二次是超度仪式,是一个处理死者之灵的仪式。普米语称 “戎毕”(祭绵羊)。

     人在病危时,要通知近亲探视。死时,要鸣枪放炮,通知村内各家。在死者面前放置贡品,点上青油灯。邻人闻丧后,便携带一个饭团,一个鸡蛋,半寸宽的一圈猪标前去吊丧,物品供死者。

     人死以后,必须洗尸。洗尸完毕,将尸体摆成曲肢坐式,上肢交叉,男双手扶肩,女则双手交叉在胸前,以白麻布从上捆到下。捆尸缘由,是将死者恢复成原来出生时的状态,便于再生成人。 捆尸完毕,将其装入白麻布袋中,然后再装入一呈立式长方形的棺木中。停尸期间,亲友邻居都来吊丧,送上礼物。主人则挑选一只与死者性别相应的白绵羊,请韩规或雅毕诵经告慰,帮助死者的灵魂返回祖先原始居住的地方。 普米人死后实行火葬。火葬的日期由巫师选定,每个村寨(家族)都有一个火葬场。事先在火葬场准备好烧尸的木柴,将其达成正方形房屋的形状,中间堆放松明。送葬那天的鸡鸣时,就开始为死者举行宗教仪式,请来的喇嘛和韩规首先要到火葬场念经,然后送葬的队伍便出发。最前头由一人牵马引路,一人拿着火把,一人拿着送魂路线图,4人抬着棺木跟随其后,最后面是送葬的亲属。到了火葬场把尸体从棺木中取出,架在柴堆上,棺木也拆散放在一起焚烧。烧尸时,首先由韩规从四角点燃,而后由烧尸人负责焚烧。

     焚尸时,注意不使遗骨全化为灰烬,第二天由亲人请韩规诵经,并拾取死者从脚到头的十三节骨片。装入骨灰罐中,其余的骨灰撒掉或就地掩埋。骨灰罐的形状是小口凸肚,放进骨灰后,不封罐口,盖上小碗或松毛,在罐的底部开一小孔,作死者灵魂出入的地方。骨灰装入骨灰罐以后,先将骨灰罐存放在密林处(普米语称 “褥纠甸”,意为“寄骨处”),若干年后再行二次葬。

     祭羊仪式:在普米人的心目中,火葬只是对死者遗身的善后处理,要抓紧在短期内完成,而祭羊则既是子孙对死者辛劳一世的酬报,也是把死者送归故里的盛典,要经过充分准备,尽力隆重举办。不能为长辈举行“羊祭”的子孙,要被人们视为不尽孝道或没出席之辈,其社会地位会受到影响。

     从第一次火葬到第二次做羊祭——“戎比”,要相距若干年。做“祭羊超度”的时间,一般是定在死者的生属之年。即根据死者的属相,在该属相年做羊祭,为节省起见,人们也往往举行集体羊祭,即在同一氏族中相同辈分的老人全都去世后,再共同举行羊祭。也有夫妇均死,合作羊祭的习惯。由于二次葬要举行隆重的祭羊超度的道场仪式,费用较大,一般贫困人家无力举办,就将骨灰罐存放“寄骨林”处,待若干年后创造条件再行补办。

     祭羊超度的高潮以后,将举行骨灰罐送往坟山的仪式:男尸是由家门亲戚中的9个男子骑9匹马送,女尸则用7人骑7匹马送。骨灰罐要在颈部用红白布扎好,请人背上。送行时,由韩规念经,村邻每户送一块猪肉、一个鸡蛋、一团饭和一瓶酒,主家也带着许多食品。在往坟山的途中,用树枝搭起九座门和一座房子,象征死者的住所。在行进过程中,韩规经常要念开路径。骨灰罐掩埋以后,再次由韩规念开路经。放好骨灰罐,焚烧灵牌后,韩规集众人骑马回家,一路唱《释布戎毕哩哩》,葬礼到此才告终。
Copyright © 2010-2013 Tsur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