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传统的习惯,普米族的婚礼多选择在冬天农闲的季节举行。具体的婚礼形式各地不一。
一般青年男女的相识和恋爱主要通过祭奠山神、龙潭、喜庆节日的盛会以及日常的劳动生产等活动来进行。姑娘和小伙子利用这些机会,互相物色对象,互相找理由和借口接近,谈情说爱。如果是男女双方互相看中,就会双方相约到偏静的地方,或幽谷、或森林、或湖边等,相互对唱情歌。当男女青年感情稳定,决定结婚时,就会开始筹备婚礼。过去,普米族的婚姻主要由家长包办,曾盛行过氏族内婚和姑舅优先婚的婚姻制度,在泸沽湖附件的普米族,受当地摩梭人的影响,实行走婚习俗。
普米族的婚姻制度一般有四点:1、一夫一妻制度。2、民族内婚制。3、严格外族通婚制。4、自由婚恋制。
宁蒗地区保留着古老的“抢婚”习俗。“抢婚”是相爱的青年男女因婚姻受阻而采取的一种“生米做成熟饭”的结婚方式。男女双方事先暗中商定婚期。结婚那天,姑娘仍若无其事的外出劳动。男方则派生辰属相相合的人暗中跟踪,看准时机后突然抢夺。抢得之后便高声呼喊:“某某人家请你去吃茶!”姑娘佯装反抗,早有准备的亲友们闻讯后也迅速出击,与迎亲的人展开激烈争夺,由于人多势众,终将姑娘夺回,然后簇拥她回家,举行隆重的出嫁仪式。尽管女方家长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此时也无可奈何,只好默认,并准备丰盛的食物,为女儿出嫁进行庆祝。
兰坪、维西等地普米族的婚礼则是在“对歌”。当男方迎亲队伍抵达时,女方仍紧闭大门,于是媒人唱起喜歌,叙说双方结亲符合天意人意。女方听到中意处,才开门迎入,并接受迎亲者送来的礼品和礼钱——“开门钱”。迎亲人见到女方老少,毒药磕头之一,感谢他们将新娘许配新郎。第二天破晓,将新娘打扮一新,由新娘的弟弟背出扶上马背,饮“出村酒”。到了新郎家,迎候的家人唱起“开门调”,新娘由两个中年妇女扶入洞房。随后,一对新人拜堂,男方设酒席宴客,对唱古歌,跳锅庄舞,通宵达旦。
在部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中,还留存着“不落夫家”的习俗。从新婚之夜开始,新郎新娘可同居一室,但三年内不能发生性关系。婚后第三天,新娘便返娘家“回拜”,并长住于此,过起不落夫家的生活。隔一年后,男方要第二次去迎娶。可新娘在婆家住不上几天,又偷偷地跑回娘家。一年后,男方再次派人接回新娘,此时,新郎新娘方开始真正的夫妻生活。新郎总是希望新娘早日受孕,而新娘却仍要设法返回娘家。当她怀孕后,娘家便通知男方举行坐家仪式,从此新娘才定居男家。按照旧的习俗,姑娘婚后起码要三回三转,甚至七回八转。男家每迎娶一次,她就逃回一次。民间认为,如果一迎二娶后就坐夫家,那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这种婚俗,当地人称之为“三回九转婚”。在这种传统习俗的影响下,即使女方愿意坐夫家,通常也要按四次迎娶的老规矩办,否则,就会遭众人耻笑。
普米族结婚后不能离异,若丈夫亡故,女子一般由夫家做主转房给夫弟。如无转房对象,则在族内转嫁,族内无对象,则由婆家决断,招婿或留下其子女后再嫁外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米族的旧婚姻制度有了改变。青年男女们走上了婚姻自由的道路,父母包办婚姻的现象少了,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被打破了,“不落夫家”的现象没有了。青年人的通婚范围,也从本民族扩大到其他汉、白、藏、纳西、傈僳等民族,传统的婚姻习俗有了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