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目前的位置 > 传说 > 神话传说和动物传说


    目前宁蒗县普米族神话的传承主要依附在韩规的传承上。韩规作为普米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古老民间宗教,在普米族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目前普米族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在宁蒗主要走访了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和研究专家胡镜明、马红升,普米族大韩规迪基偏初以及牛窝子等村寨的小韩规。韩规是普米族对祭司的称呼,意为持咒师。韩规在流传上采用藏文草书来拼记普米语,有的还用藏文记载原始宗教经典。韩规主持普米人社会生产生活中一切重要事件,如以前的出征、采伐、修房、迁居、病死、播种收割、祭祖敬神、取名召魂等等。韩规教有丰富、系统的经典,其中一部分是世代师徒相传的口授经。韩规教经典的主要内容是对自然诸神、动植物诸神和祖先的颂歌,这些约占经文的60%左右,还有驱鬼咒语、天文地理、生产知识、文学、舞蹈、美术、神话故事等记录,韩规教特别注重祭天仪式,崇拜山神和龙潭神,笃信龙神能够主宰气候变化和旱涝灾情,等等。

    普米族宗教影响着民间文学的演进和发展, 民间文学于是成为了宗教的客观呈现。早期普米族以原始宗教为单一的信仰形态, 神话传说如《太阳、月亮和星星》、《帕米查列》、《治龙王》等, 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万物有灵”的观念。此后, 流传于泸沽湖畔普米族地区的《赤荀汝和介巴群巨》, 讲述本族巫师介巴群巨与藏族狩猎青年赤荀汝兄妹的交往, 尔后介巴口诵佛经准备祥云升天, 却被其妻亦即赤荀汝之妹喇木咪所破坏, 客观折射出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的融汇和冲突, 足见宗教斗争影响着口传文学的内容, 民间文艺承载着特定的民族信仰和社会生活。流传于川西南冕宁等地的藏族普米人当中的《阿什为什么有经书》, 以及流传于丽江、维西、兰坪普米族地区的《给绵羊的来历》, 讲述了普米族祖先从藏族取得佛经的故事, 后者还为研究普米族族源和迁徙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普米族传说中的取经故事和动物寓言故事, 影射出这个民族宗教的多重文化因子,凸显出其口传文学当中的宗教意蕴。

    同样, 从诗歌形态来看, 被誉为普米族最早的口头文学, 亦即由《夷乐德歌》、《远夷慕德歌》、《远夷怀德歌》三章组成的历史古歌《白狼歌》, 一方面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祖先“白狼夷”的生活经历, 以及他们与汉民族的友好关系, 另一方面是普米族宗教行为中崇尚白色信仰的文化见证。在普米族葬丧歌当中, 流传于兰坪县普米族的《戎肯.给绵羊》, 其中有反映祭司向死者灵魂指引北上回归祖宗故地的《指路歌》。这首歌谣与在年节当中经常吟唱的《敬祭歌》一样, 既反映出普米族先民的族源和游牧经历, 又呈现出他们所信仰的自然宗教观念和鬼神意识。

    宗教与民间文学是交互相生的。“宗教利用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利用宗教, 宗教与民间文学相互利用, 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局面”, 以及“两种文化现象融合后的系列性后果”。客观上, 普米族宗教与民间文学的亲缘关系与积极作用在于一方面促进了民族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另一方面繁荣了中华民族的地方文化。
Copyright © 2010-2013 Tsur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