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的民间舞蹈,大体上可分为宗教舞蹈和娱乐舞蹈两大类。
一、宗教舞蹈,普米族的宗教舞蹈,均为原始宗教舞蹈。目的是祟奉神灵,驱邪撵鬼。从表演场合看,都在特定的宗教活动中表演。如驱邪撵鬼时跳“醒英磋”、葬礼中跳寨细蹬、敬羊舞等。哪一种宗教舞蹈在哪一种宗教活动中跳,教规分明、不得相混。非宗教活动的场合是不允许跳专门性宗教舞蹈的。
从表演人员看,宗教舞蹈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只由训练有素的巫师表演,人数一般不多。
宗教舞蹈的伴奏,为了营造神秘和恐怖气氛,多用鼓、锣、铃等打击乐器,渲染出夺人的声势。
普米族的宗教舞蹈,全是男子舞蹈,大都佩有法器或刀剑、铃等器械。表演时,或持刀握铃,转跳腾挪;或击鼓纵横,伴以念颂咒语或高声猛唱;或摹拟禽兽状,情态奇诡、气韵别致。这类男性舞蹈,动作雄浑刚健,虎虎有力、气势逼人,显示出一派阳刚之气。这种风格,充分体现了普米族坚毅、勇猛的大无畏性格。
宗教舞蹈因其特定作用,造成了它不易流传和发展的局限。在生产方式转换,社会制度变更的历史进程中,许多宗教舞蹈已逐渐淹没,传承下来的宗教舞蹈,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由繁趋简。如醒英磋、寨细磋等,原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繁杂的表现形式。如今从内容到形式以及表演的人数都简略得多了。二是转化成娱乐性舞蹈。
二、娱乐舞蹈。普米族的民间娱乐舞蹈,普遍具有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点。舞蹈形式正如普米族民歌所唱的:“如金线把珍珠穿成一串,手拉手跳成十五的月亮。”娱乐舞蹈全是手拉手转圆圈的舞蹈形式。人们挽手而跳,伴以高亢洪亮、情感激越的唱词。特别是普米族妇女雪白的长裙随舞步轻盈飘旋,似白鹭翻飞,正如《打跳歌》中所唱的:“笛声不停莫歇脚,舞场上没有陡岩子,脚底板下没有刺,跳它个地动山也摇。”在喜庆的集会之夜,欢快的娱乐性舞蹈,往往一跳就是通宵达旦。
现在的舞蹈一般是在婚礼中跳,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亲戚朋友前往祝贺新喜。在葫芦笙的伴奏下,青年男女扛着猪火腿,粮食袋子,围着簧火边跳边唱。
跳锅庄是普米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一般是在傍晚时在院内或场坝上举行,跳舞时,总要在中间燃放起一堆火,与室内的锅庄相似,所以叫跳锅庄。跳舞时,无论男女老少都加入舞蹈行列。人数不限,少者几人,多则几百人。只要有块平地,有一支伴奏的葫芦笙、四弦琴或竹笛就能起舞,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白天伴着太阳,夜晚围着篝火,尤以夜晚最为普遍。不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年节庆典,一句话只要有喜可庆,有心想乐,就可欢聚歌舞,尽兴狂欢。
普米族和滇西北高原上的纳西族、白族、彝族、藏族、傈僳族、汉族等兄弟民族相邻或杂居相处。无论在风尚习俗、民族文化,甚至语言方面都互相影响。因而,表现在舞蹈方面,如甲磋舞、羊皮舞、锅庄舞、裹草帘子舞等许多舞蹈,都为几个民族所共跳。相互渗透、融合变化,丰富发展,有些舞蹈甚至难以追寻其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