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是中国古代氐羌民族的后裔,汉文史书称之为"西番"、"巴苴"等。其自称为"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等,是同一名称的变体,意为"白人"。1960年 正式定名为普米族。普米族是中国古代民族氐羌的后裔,汉文史书称之为"西番"、"巴苴"等。其自称为"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等,是同一名称的变体,意为"白人"。主要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丽江市的宁蒗、玉龙、永胜等地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2012年人口为42000人。普米族主要聚居的滇西北地区,属横断山脉纵谷区中部山原地带。金沙江和澜沧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多南北走向,形成高山峡谷、小盆地交叉相间的地形。著名大山有老君山、玉龙雪山、雪邦山等,冲江河、巨甸河、白角河、通甸河等河流分别注入金沙江和澜沧江。此外,还有著名的泸沽湖、程海、玉湖等高原湖泊,水资源极为丰富。该地区主要属温带季风气候,山区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
普米族与中国古代氐羌族系有渊源关系。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文献记载,普米族先民是原来居住在今青海、甘肃和四川交汇地带的游牧部落,后来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低湿的川西南移。先秦时代磐木共同体的大部分游牧迁入到如今的川西北线一带,与自甘南南下进入川西的"白狼"结合成更大的族体,称"白狼槃木"。汉代"白狼槃木"已分布到今滇西北边境。"白狼王"唐菆到东汉京都洛阳朝见汉明帝,献《白狼槃木歌》,表达对中原"幕义归化"之心。(公元13世纪中叶,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军,随忽必烈远征云南。从此,普米族的先民逐渐结束了"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状态,开始了农耕生活。
千百年过去了,然而,代代普米人始终怀念着北方。时至今日,在普米族的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中,仍能看到远古游牧民族的遗风,能够体味到他们对民族发源地──北方草原的孜孜眷恋。按照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13岁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妇女还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线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
在普米族的丧葬活动中,要举行给死者指路的"给羊子"仪式。仪式开始,巫师先为死者指点祖先的名字,交待归家路线,并牵来一只羊为其引路。先在羊耳朵上撒点酒和糌粑,如羊摇头,就表示死者喜欢领受,全家吉祥平安。随后死者家属跪着请羊喝酒,向它磕头。这时,巫师一刀刺入羊体,迅速取出羊心,放在灵桌上,然后为死者念"指路经":"快收拾行装吧,由这只白羊为你领路,回到我们祖先居住的北方。那里有厚厚的白雪,有祖先安息的崩崩木扎瓦山。这只白羊是祖先猎获的野羊的后代,它一定对你忠诚,听你的话,把你带回老家","只有北方才是安乐的故土。快快活活地去吧,跳跳蹦蹦地去吧,唱唱笑笑地去吧"。最后,还要具体指点死者应走的路线。言语中包含着对死者的安慰,也透露着生者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