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长期和纳西、彝、藏等民族杂居,服装及头饰吸收了他民族服饰特点。虽然总体相同,但是宁蒗和兰坪地区,在具体的着装细节上,仍有一定的差异。宁蒗、永胜地区的普米族女子喜将牦牛尾和丝线缠在长发中编成粗大的辫子盘在头上,再缠绕长头帕,以包头大为美,其身穿高领右襟衫,下着宽大百褶裙腰缠织有红、黄、绿、兰条纹的羊毛宽带,有的还在背上披一张洁白的长毛羊皮。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兰平地区未婚女子用天蓝色绣花帕包头,头帕外垂一束红绒线,这是未婚的标志。已婚妇女用黑色长帕包头。有的喜佩红、白色珠饰,有的喜带耳坠银环。富裕人家在颈项还要挂上珊瑚、玛瑙和料珠,胸前佩带“三须”、“五须”的银链,手戴镯圈和宝石戒指等。女子能用构造简单的腰机和水平织机织出图案精美的土布。 受藏族服饰影响,男子穿大襟立领上衣,外套皮袍,系腰带,下着长裤、皮靴。天热时将皮袍褪至腰间,两袖系在身前。头戴前沿高竖的皮帽,腰挎一把长刀。传统普米族男装为麻布短衣和宽大裤子,天寒时披羊毛坎肩,裹绑腿。
胡镜明:“我们普米族在古代的时候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以放羊为生,所以我们的服装是羊毛服装。到了唐代以后,纺织业发展,丝绸和棉布慢慢流通进来,我们的服装也从羊毛制品、麻布等像棉布和丝绸演进。为什么我们普米族的服装是左衽,就是在左边扣纽子,这个实在《唐书》和《汉书》里都有记载,因为那时我们被统称为西番人,书里记载,西番的服饰都是左衽。至于我们云南关于普米族服饰的记载,最早是出现在永胜县的乾隆府志里的一段关于服饰的记载:西番人居住于高山,衣服多以丝绸质地为主,样式以左衽为主。男人脚穿麻布,身披毛毡,腰佩砍刀。女人的衣着华丽,颜色鲜艳,头上辫麻花辫,上面点缀以宝石玛瑙装饰。”
普米族的服饰不仅深具特点,关于其服饰来源的传说也代代相传。
胡镜明:“关于左衽,有一个传说,传说远古时代普米族被镇压,一个村子都被杀光了,只剩下一对兄妹,妹妹就和哥哥说,要求与哥哥成家,否则民族就要灭亡了。哥哥不同意,妹妹一再游说,最后哥哥说,那我们把石磨推至山顶,让它滚下去,如果滚到平地,石磨还合拢着,就是菩萨保佑,是天意,我们成家。如果石磨分开了,那我们就不能成家。结果石磨滚下去后分开了,妹妹只好远嫁他乡。
多年后,哥哥去一座深山打猎,追到一头鹿,去最后却在山林里弄丢了。在山里寻好几日后,连他自己的猎狗都不见了,继续寻找下去,他终于听见狗的叫声,循声而去,发现狗被一户人家关起来,而女主人正是自己的妹妹,哥哥愤怒,转身离去。妹妹追上来,哥哥用刀刺破了毛毡,妹妹继续追去,拉着哥哥右边的衣襟不放,哥哥一怒之下,一刀砍下去,把衣服砍断了,绝尘而去。从此哥哥衣服的右边的衣服变短,就要变成从左边扣上。
后来多年后,妹妹去世了,家人给她火化,烧了三天三夜尸体都不化,于是家人请韩规来占卜。占卜结果说,因为妹妹心里有牵挂,葬礼没有请他的哥哥,于是家人千方百计找到了哥哥。哥哥前来,把当年砍下的毛毡和衣服右襟盖在妹妹身上,再一火化就成功了,从此以后这成为一个流传至今的故事。时至今日,如果我们普米族谁家的妹妹或者姐姐去世了,本家的兄弟都要织毛毡唱丧歌来表达哀思。”
普米族的服饰及其来源,都体现了其民族的特性:不管是作为游牧民的过去,还是在云南定居以来的变迁,都可以从他们的服饰和民族传中窥视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