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诺建筑
-
基诺建筑
-
古老的基诺建筑
-
房屋一楼
-
房屋内部
-
房屋内部
-
基诺建筑
-
具有艺术化的基诺建筑
-
具有艺术化的基诺建筑
西双版纳基诺族早年的住房俗称长房,高不过七八米,长度却有三四十米,甚至达五六十米,犹如一道长廊。长房是氏族之家,居住着若干个有父系血缘关系的小家庭。西双版纳小家庭的个数越多,长房的长度越长。长房是西双版纳基诺族父系氏族集团的标志物,村寨内有多少个父系氏族集团,就有多少幢长房。西双版纳氏族的人丁是否兴旺,一见长房便一目了然。“基诺”一名,据说西双版纳意为舅父的后裔。这个族称是母系社会的产物,但西双版纳基诺族的母系氏族社会已被父系氏族社会取代,父系氏族集团却一直保持到新中国建立。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基诺族的住房一直是父系氏族共居的长房。据记载,西双版纳景洪市基诺山的亚诺寨,曾经有过一幢内居由128人组成的20多个小家庭的长房,这幢数代人同堂的父系氏族居室的长度,已超过了40米。
氏族共居的长房,是西双版纳“干栏”式楼式建筑,分地室、楼室两层。地室较低,高不过1.5米,仅用于堆柴禾、关猪鸡。氏族成员集中居住在楼室内。这种传统的长房系竹木建筑,西双版纳多以栗木为柱,竹板围墙。柱下垫石块,屋面盖草排。长房两端各有一个用竹板铺设的阳台,阳台一侧设有一道登楼木梯。西双版纳一幢长房占地百余平方米,数十棵栗木圆柱分排在长方形的宅基上。木柱上凿洞斗榫、架梁托檩,柱、梁、檩、椽互相牵拉,遇七级地震也不易倒塌。楼室中间留有一条通道,通道中央设有一个高O.3米左右,宽1.5米的土台,西双版纳土台上设有若干个火塘,每个火塘上摆有三块锅桩石或架有一个铁质三脚架。通道两侧是用竹板隔成的若干个居室,一西双版纳个居室内住有一个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门前有一个供小家庭使用的火塘。
楼上居室以靠近前门一端为尊。右侧第一间是氏族长老“卓勒”的居室,西双版纳长老居室门前的火塘是长房火塘之首,称为总火塘;左侧第一间是氏族的神器屋,西双版纳基诺语称为“阿六”,摆有氏族神器和动物头骨,严禁孕妇进入,有客人来访,可让客人暂住,但本氏族人员不应在神器屋内住宿。其余居室按辈份和长幼次序分给各个小家庭居住。长房的屋脊上,搭架着许多“×”形的竹架,即用于装饰屋脊,又用于防止草排片被风吹翻。长房的两端,挂有一串串用茅草编扎的耳环花装饰屋脊。长房的屋檐下,插着各色鸟羽、野兽骨骼和松鼠等小动物的尾巴,以其装饰屋檐,显示本氏族狩猎成果的丰硕。父系氏族共居的长房,每隔三四年要作一次翻新修建。届时,西双版纳长房内各个小家庭都要出一份米酒、大米、鸡等食品,交由氏族内辈份最高的女婿以木刻形式登记,西双版纳负责筹办修房有关事项。修房时间,由西双版纳寨内称为“来额罗”的长老以米粒推算。“来额罗”以一箩大米祭神后,随意抓起一撮,若手中米粒是双数,即可建房,否则得隔上几天再重新推算。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个体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个人家庭的民居开始出现。这种民居仍是干栏式建筑,从平面布局看与传统大房子相同,只是面积缩小,火塘数目减少。中央通道改为全家人起居、煮食的堂屋。
20世纪60年代前,基诺族传统建筑有干栏式竹楼(称“卓莫”)、落地式平房(称“咚木”)两种。竹楼由直通屋顶6根高柱支撑和几十根质地坚硬原木搭成,楼板和墙壁用木板或竹笆,屋顶为双斜面,草排盖顶。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不围竹笆,无栅栏,供饲养家禽、堆放木柴及杂物,放置碓磨。竹楼两端各开一门,门外各有一晒台。前晒台靠大门,连着进门楼梯口,楼梯有9级,宽够2人并排上下。后晒台靠小门,小门旁支有一把可供1人上下简易楼梯,是凉晒衣物、纺织和妇女生孩子之处。
干栏式竹楼分为一夫一妻家庭居住的竹楼、氏族大家庭居住的大房子和竹楼式粮仓三种。一夫一妻家庭居住的竹楼内用竹笆或木板隔成两部分,一部分按家庭人口多少隔成若干间卧室,另一部分为客厅兼厨房、饭堂,客厅中间有一长方形火塘,锅庄石三足鼎立。火塘上方挂有竹笆或竹箩,放置食物或烘烤粮食、茶叶、砂仁及辣椒等。氏族大家庭居住的大房子中央过道用石砌一长方形土台,土台上按家庭数设置若干火塘,第一个火塘是大家庭总火塘,后依次排列着各小家庭火塘,火塘两侧是各小家庭居室,以靠近前门一端为尊,右侧第1间是“卓勒”(家长,氏族长老)居室,末婚子女房间紧靠父母房间。靠猎神柱房间(左侧第1间)是氏族神器屋(称“阿六”),摆有氏族神器,设有兽台,放有兽头骨,是祭祀兽神场所,严禁孕妇进入,供狩猎者归来暂时居住。卓巴、卓生家设有“木鼓房”。家中次子分家建盖竹楼,以3根贯穿屋顶高柱支撑,结构与“卓莫”相同,称“卓究”,第1年只能用百叶盖顶,第2年方可用草排盖顶。竹楼式粮仓建在寨门或住房附近,四周用竹笆或木板围起,供堆方谷物和其他粮食。落地式平房有穿兜平草房、地窝棚两种。穿兜平草房是四周用竹笆或木板围栏,或土坯围成落地式茅屋,是生活较困难或搬迁频繁人家居住。地窝棚有偏厦式和房屋式两种,是每年3月烧地结束后在地中搭建简易房屋,种1年歇荒的地,建偏厦式地棚,2根立柱上搭横木结构,百叶盖顶;种3年左右的地,建房屋式地棚,立6根柱子,中间2根高、其余4根低,草排盖顶。地窝棚作为劳动休息、打谷子、储粮、存放农具地点和守护庄稼临时居所。20世纪60年代后,基诺族传统建筑与民居发生巨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大房子”已终结,出现干栏式竹笆茅草房、挂瓦房、石棉瓦房、木板挂瓦房及石棉瓦房等;落地式竹笆茅草房、木板茅草房、土坯墙茅草房、普通砖瓦房、钢混挂瓦房、现代化楼房等,少数地方还出现“竹楼”屋顶造型现代化楼房及干栏式和落地式结合的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