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和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教育厅印发的《云南省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高我省古籍保护水平,加快全省古籍保护队伍建设,2022年11月7日至11月14日,由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主办,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保山市图书馆承办的“2022年云南省古籍保护培训班”在保山市图书馆成功举办。来自云南省内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古籍收藏单位的 35位学员参加培训。
开班典礼于11月8日上午在保山市图书馆举行,云南省图书馆副馆长周宇青,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马云川,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许强,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计思诚,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云南传习所导师杨利群等出席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保山市图书馆馆长杨新泰主持。
图为周宇青副馆长致辞
周宇青在开班仪式上表示,保山历经久远历史的沉淀,形成了永昌文化、民族文化、中原文化、抗战文化、侨乡文化等各种文化交融贯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保山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2014年11月,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支持下,“第一期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在腾冲市图书馆举办,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云南传习所揭牌。培训班除修复了一批彝文古籍外,还为腾冲市图书馆抢救修复了一批汉文古籍和部分《腾越日报》。本次培训班是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第二次在保山地区举办古籍保护培训班,主要是对保山一中今年移交给保山市图书馆保存的5000余册历史文献进行普查登记著录,同时对普查中发现的急需抢救修复的古籍进行修复。希望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让这批古籍普查登记在册,让受损的古籍保护起来、“活起来”。同时,通过培训进一步推动保山地区的古籍保护工作。
图为计思诚主任授课
本次培训的内容包括古籍普查、古籍修复、野外碑刻传拓等。培训第一天,计思诚主任以《云南省古籍保护十五年及未来五年》为题,与学员们分享了云南省古籍保护十五年的成果,并就未来五年云南省古籍工作的规划与任务进行了系统阐述,让学员们感受到云南省古籍保护十五年的辉煌,同时也了解到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任务。
培训班充分发挥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多年来培养的古籍保护骨干的作用,从参训学员中遴选骨干学员协助教学工作,分三个小组分别进行普查、修复、传拓培训。
图为普查培训
其中,古籍普查培训课程由云南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郭如梅教授,省中心2人、各市县图书馆4人、新学员2人参与普查工作,以边学习边实践的方式进行。普查小组经过7天加班加点努力工作,克服虫蛀严重、移交时散乱无序等各种困难,顺利完成了这批历史文献的普查登记,使保山市图书馆历史文献收藏从无到有,极大丰富和提升了该馆馆藏资源,同时增强了基层古籍管理人员的保护能力,体现了云南古籍普查的新成果。
图为修复培训
图为杨利群导师授课
古籍修复实践课由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云南传习所导师杨利群及省中心古籍修复工作人员讲授,并遴选4名古籍修复骨干协助导师开展古籍修复培训的教学工作,对保山市图书馆和怒江州图书馆馆藏的具有代表性的破损古籍进行了修复,共维护性修复清光绪二十八年刻本《地球韵言》12册、清光绪二十七年刻本《日本历史七编》5册、民国二十九年石印本《袁屏山先生纪念集》2册,抢救性修复清光绪十一年刻本《永昌府志》6册、清同治二年刻本《孔圣枕中记》1册(怒江州图书馆藏)。
图为传拓培训
培训班野外传拓由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马云川带领省中心4人并遴选传拓骨干学员3人共同实施,对施甸县清平洞邓子龙将军遗迹、腾冲李根源旧居、和顺图书馆馆藏碑刻进行保护拓印。其中万历十五年的《恤忠祠记》碑高2.05米,宽0.9米,记述明将邓子龙平定内乱、击败外国入侵者、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功勋,缅怀以身殉国的忠勇将士。因时代久远,碑文有些字迹已不甚清晰,拓印更显重要。
培训期间,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还对和顺图书馆、保山学院图书馆、施甸县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进行了调研,就各馆之间古籍数字化、古籍出版、再版等工作进行交流协商,提出要在下步工作中与各图书馆加强合作联系,对古籍修复、深挖、研究、再版等工作进行沟通协作,让馆藏古籍活起来、用起来,真正发挥其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图为云南省图书馆向和顺图书馆捐赠影印古籍《滇南草本》等珍贵文献
图为与保山学院保山文化研究院进行交流座谈
图为参观施甸县图书馆古籍书库和阅览室
经过为期7天的培训,参训学员在老师的教授下,认真细致,克服一切困难,使一条条普查数据在普查平台上清晰呈现,一张张宣纸通过碑刻拓印出清晰字迹,一叶叶古籍修复后重获新生。在7天的时间里,34名学员共完成保山市图书馆藏古籍普查登记 251部5829册、拓印拓片93幅、修复古籍26册1739叶。
图为结班仪式暨学员作品展
(历史文献部 杨敏仙 钟楚宇 毕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