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0月24日至31日,由云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暨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主办,世界传统医药研究院、云南中医药大学团委等协办的“古籍修复理论及技术培训班”在云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滇文轩古籍室举行。本次培训为期8天,由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计思诚讲授《古籍保护的方法与实践》理论课,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云南传习所导师杨利群教授古籍修复技艺,来自云南中医药大学的43名师生参加培训。此次培训旨在培养一批青年古籍修复人员,更好地提升古籍修复理论水平、修复技能,强化古籍保护队伍建设,切实推进古籍保护工作。
本次培训班于10月31日下午正式结班,云南省图书馆副馆长周宇青、云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常傲冰等出席结班典礼。周宇青副馆长致辞,指出云南中医药大学是云南省目前中医药民族医药古籍文献收藏最多、最全的单位,涵盖医经、本草、方书、医史、针灸、养生、医案医话及临床等各科,拥有《性源广䣳》《彻胜八编》《补注洗冤集录》《滇南草本》等善本、珍本以及珍贵古籍共40余种,其中《滇南本草》有清光绪年间云南务本堂刻本、《滇南草本图注》等多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版本。云南中医药大学“滇文轩”古籍室馆藏的珍贵中医药与民族医药古籍是我省古籍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图为结班典礼
云南中医药大学是省内第一批配合古籍普查登记的单位。2020年,“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云南行”启动仪式在云南中医药大学举行,该校图书馆馆藏1425种、13171册中医药古籍入选了国家古籍普查目录;同年9月,由国家图书馆、云南省文旅厅主办,云南省图书馆、云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承办的“中华传统晒书活动--滇南本草论坛”顺利举行。此后,云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与云南省图书馆在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古籍普查登记、古籍修复、古籍数字化、古籍整理出版和保护宣传推广等多方面一直开展深度的交流合作。通过此次培训,使参训学员不仅仅可以在病床前救治病人,也可以在图书馆中“照护”古籍,使修复成果更多惠及广大师生与人民群众。
图为计思诚主任为学员举办专题讲座
图为杨利群导师授课
图为助理导师杨璐源讲解古籍档案的制作
图为与会领导参观学员修复作品展
图为学员展示修复成果
图为结业典礼
图为学员向导师行谢师礼
本次培训采取以干代训、理论讲授与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截至结班时共完成20种、99册、371叶古籍的修复,其中彝文古籍5种、5册、101叶,汉文古籍15种、94册、270叶。
结班仪式后,省图书馆和云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领导为“云南中医药大学古籍保护传习中心”“云南中医药大学古籍修复工作室”揭牌并参观了云南中医药大学古籍书库,省图书馆领导、专家对云南中医药大学古籍存放、整理和数字化建设以及基础设施、恒温恒湿设备建设提出了工作建议。
图为周宇青副馆长和常傲冰馆长为“云南中医药大学古籍保护传习中心”揭牌
图为计思诚和杨利群为“云南中医药大学古籍修复工作室”揭牌
图为云南省图书馆领导参观云南中医药大学古籍书库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精神,提高云南省古籍保护水平,加快古籍保护队伍建设,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通过集中培训、师带徒培训等方式,陆续举办了26期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并积极开展“古籍保护进校园活动”,与省内高校联合举办了多场活动。这既是馆校合作的有益尝试,也是培养古籍保护青年志愿者和后备力量的主要方式,使广大在校师生通过了解、感受、参与古籍保护与修复,更加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古籍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古籍保护工作中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保护贡献力量。(历史文献部 杨璐源 钟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