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English
返回首页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手机云图 | 网站导航
东巴音乐--东巴器乐文化(配乐)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17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东巴音乐除了上述的诵唱声乐之外,还包括配合诵唱和祭仪动使用乐器演奏的器乐。东巴经里记载了民间使用的一些乐器名称和演奏情景,如比喱(竹笛)、空苛(口弦)等。一些民间乐器也作为祭物出现在东巴教祭仪中。作为配合诵唱和祭仪活动使用的东巴教乐器,    主要有以下几种:
牦牛号角(纳西语称“泊苛”):用长一尺左右的牦牛角或犏牛角做成,角尖有吹孔。用时,手托牛角,嘴对角尖朝角孔吹之,声为“崩……”,其音悠长。一般单独使用,不和乐。用于请鬼诱鬼科仪。
白海螺号角(纳西语称“都盘富忍蒙苛”):用出于湖、海的白海螺做成,大小不等,一般长六七寸,有左旋螺、右旋螺之分。用时,将一手掌放入螺旋口握住,掌握旋口出气孔,另一手托螺身,嘴对螺顶小孔吹之,声为“崩路路路……”,其音洪亮而悠扬。一般两只同时使用,且与其他乐器和乐。用于请神迎神科仪。
花斑螺号角(纳西语称“此洛”):用出于湖、海的花斑螺做成。大小不等,一般长八九寸左右,亦分左旋螺和右旋螺。用同白海螺号角,亦成对使用,一般用于祭死者的仪式。
螺号(纳西语称谓为“补苛”):用出于湖海的海螺做放成。大小不等,一般长一尺左右。用法同上。
牛皮鼓(纳西语称“丹古”):用柏木等薄木片弯成圆形圈框,将牛皮蒙在圈的两面,形成扁形圆鼓,直径有一尺二左右。木片圈框两边对应处,各钉两个钉钩,又各系一绳子于两钉钩,于两绳合提,鼓面成平状。圈框的另外对应两边也各有一,系上牦牛或麂子尾毛,垂于鼓的两边,以作装饰。把一桑木片上节弯成半圆形,顶端包布成团为鼓槌,下节刻些花纹图案手柄。将鼓的一绳系在房木上,另一绳由东巴持之,击鼓而鸣或两绳提上,东巴边舞边上下击鼓而鸣。牛皮鼓是东巴教教的主乐器之一,主要用于祭鬼仪式。
手摇鼓(纳西语称“单邦啷”或“歌咚”):形如货郎鼓。用木等薄木片弯成圆形圈框,芽圈框木片女一不乎枘,圈框左右边对称处,各钉一个钉钩。将牛皮或羊皮蒙在圆形圈框的两面,于圈框处缝合皮子,便成鼓面。在左右圈框钉钩上各系一皮条,末端结一个皮结便成鼓槌。用时石乎持木柄,左右摇动,丙皮条上的皮结鼓槌各击一鼓面而鸣。手摇鼓的大小一般区别不大,鼓面直径为16厘米左右,侧面宽4-5厘米。手摇鼓常与哥盘铃一同使用,用于祈神禳鬼的舞蹈中,是东巴教的主要乐器之一。
盘铃(纳西语称“孜朗”或“尔啷”):黄铜制成,形状子。铃面较平而宽,其大小不等,一舣直径20厘米左右,铃面垂直高度为3厘米左右。大者直径为27厘米,铃面垂直高度为3。5厘米;小者直径为1 1厘米,铃面垂直高度为2. 5厘米。面的中间一圈,有表示八方的八宝图饰。铃心有孔,里外两面各有穿孔的牛皮圆垫片,牛皮带子穿系于孔,里面加串一个厚3厘米左右的铜垫或木垫,纳西语称“什罗孜股”,即祖师东巴什之座位。在铜垫或木垫上系一牛皮带子,末端系一个3厘米左右的圆木节为铃丁。铃孔外面的牛皮带子为持手处,并系有五色带和鹰爪、岩羊角、獐牙等物。用时,左手持系带,左右摇摆,铃丁击铃面而发出清脆洪亮的悦耳声音。盘铃广泛用于各种东巴祭仪之中,是东巴教主要乐器之一。
锥锣(纳西语称“马锣”):铜制单面锣,与今日的锣无异,只是略小。用于祭素神、祭署神和跳东巴舞的各种仪式中,据说曾是赶马人用物,故又称马锣。
锣(纳西语称“尔砻”):与现今的锣同,用于舞蹈中。
铃(纳西语称“足汝”):系在法杖头上的铜制小铃。用盯,摇动法杖而鸣。用于开丧、超度等仪式中。
东巴教的器乐与声乐不同,即并非所有的祭仪都有器乐演奏。在东巴教的祭天、祭战神、祭祖、祭雷电神、祭星、祭五谷神、祭三朵神、祭山神等仪式中,一般很少使用乐器。
:一般来说,白海螺号、螺号、铃可单独使用,无须与其他乐器配合,盘铃、手摇鼓、皮鼓、锣则常常是和乐的,特别是常在东巴舞蹈中使用。具体配乐过程中,盘铃、手摇鼓和牛皮鼓的演奏较为重要。如在开丧和超度过程中,手摇鼓与其他乐器的配乐关系是3:2。在祭祀诸鬼仪式中,盘铃、手摇鼓、牛皮鼓与其他皮鼓的和乐关系是3:2;在一般舞蹈中,盘铃与手摇鼓、牛皮鼓的和乐关系是 1:2。这不仅有利于演奏出节奏鲜明、音调洪亮的和声乐章,而且对东巴诵唱声乐特别是对东巴舞蹈的动作,起到了稳定节奏、统一步调、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效果。东巴教乐器使用的种类和数量,一般以具体仪式及规模而定。
东巴教乐器的使用方法各地基本相同,但东巴教乐器的和乐奏方法,因不同地域而形成不同的演奏风格。如丽江县鲁甸乡巴教迎神仪式中,开始时,盘铃与其他乐器的配乐关系是1:2、1:3、1:4的三个回合。而丽江县的宝山鸣音等地则不然。就丽江县范围而言,这种不同的演奏风格,可分六区、一区、五区三类型。此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乐器种类及演奏,各地也有异。如鲁甸乡东巴教在开丧和超度仪式中,诵经咒时,还使用叮响、“迪补”等乐器,这显然是受藏文化影响而接受的外来文成分。
东巴教乐器的来历,东巴经里有专门记载。《东巴什汁物来历》记述了牛皮鼓、手摇鼓、白海螺号角、牦牛号角、铃等处、来历,但多系神话故事和宗教神学解释。东巴教乐器是邑纳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和与周围各民族文化交往庄中逐透渐形的。
作者: 来源:
版权 ©云南省图书馆 2016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南路1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