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云南省图书馆、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共同承办的“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在云南民族大学成功举行。
本次活动是云南省图书馆2025年“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的收官之站。云南大学原副校长、云南省文史馆馆员林超民,云南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杨和祥,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主任张金文,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张天军,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杨茜,云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计思诚,历史文献部主任颜艳萍,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相关人员及师生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活动。活动由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王耀凤主持。
杨茜在致辞中感谢国家图书馆和云南省图书馆将优质古籍保护课程引入云南民族大学。她表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云南民族大学始终致力于古籍保护方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工作。她认为,本次“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将古籍保护理念深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为守护民族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图为杨茜致辞
杨和祥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云南民族大学在古籍保护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他表示,近年来,云南省图书馆与云南民族大学通过联合开展古籍保护志愿服务、举办民族古籍主题文献展览等多种馆校合作方式,持续推动古籍保护工作实现新突破,为未来民族古籍保护事业的深入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希望双方能进一步深化合作,携手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更多贡献。

图为杨和祥致辞
在课程讲授环节,林超民作了《保护云南古籍 传承民族记忆》专题讲座。林教授立足丰富的云南古籍文献,系统梳理了云南人类史、文化史和文明史发展脉络,深刻阐释了古籍文献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再现了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图景,有力印证了“中国历史整体性”。林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化了师生们对云南古籍价值的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支撑。
计思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民族古籍保护工作》为题,从“盛世修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命题出发,系统介绍了民族古籍的基本概况、保护现状与活化利用,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图为林超民、计思诚作主题讲座
活动期间,同步开放的古籍修复与传拓体验区吸引了大量师生热情参与。古籍线装书制作、传拓技艺体验等“可触摸、可体验、可带走”的互动项目,激发了师生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在校园内进一步培育了古籍保护的良好氛围。

图为云南民族大学师生踊跃参与古籍修复、传拓技艺体验
2025年“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云南站活动先后走进大理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在开展系列讲座的同时,持续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古籍保护宣传推广活动,将古籍保护从理论知识转化为鲜活实践,让校园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与重要阵地。
(历史文献部)







您现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