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期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结班座谈会暨学员修复作品展
2022年7月14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公益支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云南省图书馆暨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第十三期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在云南省图书馆顺利结班。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熊远明,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展一部副主任陶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苏品红、培训工作负责人庄秀芬,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马迎春,厅公共服务处处长郭振荣、四级调研员冉泽飞,云南省图书馆馆长、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马云川,以及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计思诚,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云南传习所导师杨利群和来自云南、四川、甘肃、内蒙、贵州、广西、西藏、宁夏8个省、区、市的50名学员、相关媒体记者参加了结班座谈会。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江红主持会议。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江红主持座谈会
会上,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展一部副主任陶铮首先发言,他表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始终秉持“文物保护社会参与、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发展理念,资助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参与文物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物合理利用及价值的研究与展示传播,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希望能在今后继续参与、促进古籍保护工作和古籍修复人才培养,为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珍贵古籍做出努力和贡献。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展一部副主任陶铮发言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向云南省图书馆捐赠了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诗经篇目印谱》和《陈望道共产党宣言纪念墨》。2020年,云南省图书馆与复旦大学图书馆签订了《复旦大学图书馆与云南省图书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以民族文字古籍保护为抓手进行深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古籍保护与研究,培养古籍保护人才,促进民族文字古籍修复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此次培训班中,杨玉良院长以《传统手工纸理化性能漫谈》为题,为培训班学员、云南省图书馆全体馆员、省图书馆学会会员讲授了一堂知识丰富、内涵深刻的理论课,为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向云南省图书馆捐赠馆藏珍品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授课
来自广西、四川、贵州、甘肃、西藏、内蒙古、宁夏和云南的9名学员代表作交流发言,表达了对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公益和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的感谢之情,认为培训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设置让他们收获很大,不仅学到了技艺,也学到了文献、科技保护等知识。大家充分认识到古籍修复不仅是一项技艺,还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科学知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大家纷纷表示,回到单位后,一定要坚持学习,做好古籍保护工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贡献。
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熊远明作总结讲话
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熊远明在总结讲话中谈到,此次培训是今年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后举办的第一个培训,对提振信心、推进工作是难能可贵的。2021年,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公益合作开展古籍保护活化利用项目,正式启动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以三方各自行业优势为依托,共同促进古籍保护研究利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期培训班是公益基金与公藏单位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也为后续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说,古籍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博物馆老专家回信中专门谈到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大家欣逢盛世,能参与其中,与古籍近距离接触,与中华优秀文化对话,从中汲取营养,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身为古籍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光明的,责任也是重大的。今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做好培训基地、传习所、高等院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为古籍保护培养更多的人才。希望各位学员回去后,不仅要学习、传承好传统技艺,还要深入思考,用现代科学技术助力古籍保护,在实践中用科技提高修复技艺。同时,也希望今后更多地引入社会力量,大家形成合力,加强沟通,形成密切协作关系,共同推进古籍保护事业向前发展。
与会领导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会上,与会领导为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并与大家共同参观了培训班修复作品展。本次培训班为期12天,本着质量第一、严谨对待的原则,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邀请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易晓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朱崇先、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院长杨光辉、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卢云辉和复旦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先后为学员们讲授了《中国手工纸及古籍用纸情况》《民族古籍整理研究述要--以彝文古籍整理为重点》《关于古籍保护学的几个问题》《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操作》《传统手工纸理化性能漫谈》五堂优质理论课,并由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云南传习所导师杨利群为学员讲授修复实践课,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共修复珍贵彝文古籍《查姆》22册、539叶。
与会领导和学员们参观修复作品展
通过培训,培养出一支技艺精湛的彝文古籍修复人才队伍,推动古籍保护和技艺传承,使修复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弘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杨晶晶/图 钟楚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