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4月21日,档案文献脱酸技术应用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相关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聚焦档案文献和纸质文献脱酸需求、脱酸技术实践、脱酸技术与效果评估等展开研讨,探讨纸质文献预防性脱酸保护的发展道路。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计思诚、副主任杨敏仙参加会议。
在档案文献脱酸技术应用研讨会上,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余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技术保护科科长李光发、北京市档案馆四级主任科员王凌云、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张美芳、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彭远明、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一室主任王建库、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主任李玉虎、新华社中国图片社数字化中心主任刘爽等8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分别就《部分无水脱酸技术的国内实践评测》《北京市档案馆档案脱酸工作实践和思考》《纸质档案脱酸常用方法与效果评估研究》《北京市档案馆档案脱酸工作实践和思考》等作专题学术报告,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美芳作报告
与会人员就纸质文献脱酸方法的优劣、行业标准及耐久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民国时期文献因为其造纸原料、抄造工艺等原因,酸化病害较为严重,古籍的预防性脱酸保护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云南省图书馆馆藏历史文献中有大量民国时期的馆藏纸质文献,由于受到材质、保存环境、时间等因素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酸化病害,导致文献出现发黄、发脆、掉渣等损毁情况。2023年云南省图书馆首次实施民国文献的预防性脱酸保护,对呈现酸化状态的馆藏民国文献进行脱酸保护,延长纸张寿命,更长久地保护文献本体及其承载的珍贵历史文献价值。
历史文献部计思诚、杨敏仙参会
通过参加本次研讨,建立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相关高校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了解到目前国内关于文献脱酸技术应用的最前沿理论和方法,为进一步科学有效、安全可靠地开展云南省图书馆民国文献预防性脱酸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可借鉴方法和经验,同时也为本馆深入探索古籍修复过程中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图/文 历史文献部 杨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