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English
[登录]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手机云图 | 网站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云南省图书馆>> 培训班集锦>>正文内容
“第十四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传拓技术学员心得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8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初识传拓技术,我想是在电视上吧。一个操作师傅用扑子蘸墨,分轻重地在纸面上扑打,于是纸面就呈现黑纸白字,或者图案,这些文字与图案和石碑上的原体形象上看上去别无二致。

    这次的古籍修复培训课程,让我真实地接触到了我国流传已久的传拓技术,并学习体会,深有感触。传拓技术的步骤,上过课程之后,回忆起来是这样的:首先要洗碑,即先要将石上的泥土污尘等用水冲洗干净,文字的笔画和图案的线条更要剔洗清晰。然后将浸湿的宣纸匀平地贴在碑石上,再用棕刷或毛刷轻轻刷抹纸面,使纸的各处都与石面贴实。特别是碑石上文字的笔画之处,更要用软刷将半潮湿的纸刷入笔画沟槽,凹陷出字的形体笔锋。 然后在湿纸上蒙一层软性吸水的纸保护纸面,用毛刷轻轻敲捶,使湿纸贴附在该物表面,随着它的花纹文字而起伏凹凸。再除去蒙上的那层纸,等湿纸稍干后,用扑子蘸适量的墨,敷匀在扑子面上,向纸上轻轻扑打,就会形成黑白分明的拓片。

    这整个的过程,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人工复印记录的过程。其实拓片本来就是一种流传很久很科学的记录手段。

    在做拓片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地方:

    一、碑上的文字和图案的凹槽里洗刷干净,碑上残留的墨也要洗干净,以免污染准备做拓片的湿宣纸。

    二、刷纸的时候,要均匀,不可太过用力,以免划破宣纸,同时在纸和石碑间不能留气泡。

    三、用毛刷敲捶湿宣纸的时候不能用力过大,刷子用力方向要正,以免破纸,而且要沿着字体笔画轻敲,这样才会紧贴,纸和碑石之间不留空隙 。

    四、当宣纸八成干的时候上墨,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过早纸太湿润,会泅墨,污染拓片上内容。太晚的话,纸已干,或许拓片没做完,纸已经翘起来,会让拓片工作无法继续下去。

    五、上墨的时候,要先拿扑子在另外的白纸上试拓一下以调整扑子上墨的浓度。浓度合适的时候才能在石碑上的宣纸上拓制。

    六、扑子下墨的时候,要快,要分小点连续拓下去,不能大距离地无序跳动。以免造成花面,违背了拓片成品看上去用墨要均匀的本意。

    七,做成品后,揭起作品时候要向一个方向轻揭,以免破坏成品,功亏一篑。

    最后我想给这个课程一个建议,就是存在的不足之处是人多碑少,让有的小组从头到尾用的都是一个碑,不能换用内容,有的小组的碑还没拓完就被人不知情调换。我想能不能下一期培训班的此课程按碑的数量将人数分成相应的小组,被碑分序号并贴在背面,每天轮转一下,这样大家都可以有机会拓制不同图案的石碑,以增进技艺。

                                                   安徽社科院图书馆 汪灿   

    2010年十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云南省图书馆协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班”能够参加这样全国规模的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有来自全国各个省各地区从事图书工作的四十余名学员。同时也给全国同仁一个学习、工作交流的平台。

    首先来报到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给搞蒙了。发了一箱工具,一大袋东西,又是针,又是锥子,又是剪子、锤子、镊子、刷子、棍棍、棒棒好似父母在家常做活用的。带着这一疑问,我走进了教室。我比其他的学员晚到两天,杨利群老师的基础理论授课已经结束了,一进教室,其他的学员都在实际技能操作了,在组员的帮助下,我慢慢学会了中国传拓技术这一门课程,怎样传拓,在传拓中如何拓出一张好的拓片,可为难了我,不是用力过度把宣纸弄破了,把墨用淡了,就是墨用多了,棉拓没用好打出墨点;在每天的实际操作中慢慢领会了传拓的技术,传拓的方法是先要洗碑,要将石碑上的泥土和灰尘清洗干净,文字笔画要清晰。然后将宣纸喷上足够的水贴在石碑上,再用毛刷轻轻刷抹纸面,使纸的各部位与石面贴实后,用棕刷轻轻敲打有文字的部位,凹现出字的形装,位了进一步使湿纸随文字笔画凹陷贴实,还要用细毡条压住湿纸,用橡胶锤沿字画慢慢敲打毡面,经过敲打,碑文字体显现在纸上。等碑文上的水分蒸发到一定的程度,便可以使用棉拓,蘸上墨汁,由轻到重在纸面上扑打,于是纸面上就呈现出黑底白字,这就是传拓。

    其次,通过这次学习,让我这个对古籍的门外汉,对古籍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学习,让我受益非浅,在学习中了解到,古籍保护面临的现状及其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学无止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加强学习,对工作的热情也要加大力度,争取让我馆古籍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迪庆州博物馆  余桂仙   

    拓片是我国独有的一门记录工艺,它给人以美的感官享受。2010年10月12—15日,我在杨老师的认真详细讲解和演示下,进一步学习了拓片的制作技法。

    一开始杨老师教我们如何制作扑子。由于这几年我几乎没摸过扑子,对扑子的制作有些生疏,于是我认真观看杨老师的演示和讲的要领。经过他的讲解我逐渐有了如何做扑子的感觉。杨老师又教我们怎样制作拓片。拓片制作有多种技法,多年以来,我在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中,虽掌握一点拓片制作方法,但我的拓片制作一直停滞不前。 这次学习,看见杨老师的拓片制作,让我激发了对拓片制作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

    拓出一张好的拓片不是一口气就能完成,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碑拓看似简单,可是每一环节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拓片的质量。如棉纸湿润的不均匀,就会产生干湿程度不一致,使棉纸与碑的分离时间不同。从而影响质量;又如在用毛刷敲打的过程中,敲打的纸如果不能很好的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处,拓片上的字就不能清晰可见。 在这次学习中,我每拓一张都把纸张湿润好,再敷在石碑上,用毛刷敲打直到纸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为止,再用胶锤敲打,用扑子沾墨均匀地轻轻地印在拓纸上。我慢慢的重复多遍,最终拓出的拓片字迹清晰,让我对自己的成果非常满意。

    拓碑除了要有好的技术,还要有好的碑。这次学习中,我虽有一点技术但还是败在一块碑下。记得那天下午,我早早到教室,选了一块刻有植物图案的碑,自以为蛮有把握能拓出一张好的拓片,没想到刚拓了一会儿,拓纸就和碑分离开,没办法只好再拓一张,拓第二张时我认真敲打直到打实为止,可在扑墨时又出现了问题,还是不成功。我一连拓了三张棉纸,最终没有一张合格。最后由于时间关系不得不放弃了制作。

     通过这次制作学习,我体会到要完成一张墨色均匀、黑白灰分明、字迹清晰、不沾墨的拓片是需要考虑很多问题的,如针对不同石碑要采用不同的方法等。同时在拓印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技术,要有耐心、细心和屡败屡战的尝试精神才行。

                                                          广西桂林 曾少文   

    今秋十月,我有幸被单位选派到云南,参加云南省图书馆举办的全国第十四届古籍修复培训班

    第一个星期,我们在杨利群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传拓技术。传拓技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在中国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

    我们首先学习的是怎么做扑子。首先剪出一块长约20厘米的方形棉布块,在布块的正中间铺一块长约5厘米的方形毡子,再在毡子上放棉花,用棉布块包住棉花,用线扎紧棉布口,一头绑扎成蒜头型,按所拓碑刻、器物的需要,可捆扎成大、中、小三种扑子。需要注意的是棉花要埋紧,线要扎紧。包棉花的棉布用丝绸为最好。

    扑子做好了就可以开始拓碑了。首先要把碑用抹布擦干净,接着拿出一张比碑稍大点的宣纸,用水喷湿,接着将宣纸平铺在石碑上,用软毛刷刷走纸与石碑间的气泡,刷平纸上的褶皱,碑四周多余的宣纸折好紧贴在碑的四周。接着在宣纸上铺上一层毡子,再用橡胶锤敲,这样能使宣纸紧,还能吸附宣纸上多余的水分,接着用鬃毛刷轻轻的均匀敲打石碑上的宣纸,使纸很好的显现出石碑上的文字与花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刷子在敲纸时,动作要轻,太重的话容易把纸敲破,用力均匀,方向一致,不能跳敲。接着等纸快干了后就可以开始打拓片了,用毛笔蘸墨汁刷在木板上,用扑子揉匀,如果用两个扑子,可先在一个扑子上蘸墨,然后两扑子对拍把墨汁揉均,再往纸上扑墨,扑墨也要循序渐进,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用扑子在碑上均匀地扑打,扑打的时候要揪住扑子打一下迅速地拿起,不可把扑子按在碑上,而且扑子打的时候用力要均匀。先上一层淡墨,慢慢地再加深颜色,等墨色慢慢变深的时候,检查一下有哪些地方墨色还不均匀,用扑子再慢慢地加深颜色淡的地方,等到墨的颜色完全均匀后,就可以轻轻地取下宣纸,一张完整的拓片就完成了。

    虽然以前在单位也跟同事学过打拓片,但杨老师教的传拓技术还是和单位学的有所不同,几天的学习和实践下来,我发现在天气干燥的时候碑上的纸很容易起来,导致没办法再上墨了,问了别的学员才知道是因为宣纸上到碑上后没有敲打均匀的原因,因为以前在单位用来打湿宣纸的是白芨水,有粘性,所以不会遇到宣纸浮起的问题,在以后打拓片的过程中要注意敲打要均匀。打拓片需要经常的练习,才能打得出一幅好的拓片,虽然我知道拓片怎么打,但因为平时练得少,所以打的拓片还不够好,墨色不均匀,宣纸容易浮起等问题经常会出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加强练习,不断改进,把传拓技术做的更好。 

                                                   湖北省浠水县博物馆 胡静   

    我认为提高自身素质、传播科学文化是现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责任,因为图书馆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倡导先进文化方向、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能。因此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学习。

    本着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愿望和馆里有一万多册古籍需要维护、修复的现实,我知道第十四期古籍修复培训班即将开办就积极报名参加了这次学习。怀着激动的心情我来到了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领导职工们的热情接待和班主任老师对学员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都让我找到了家的感觉。

    培训班学习的第一堂课是学习制作拓片,其实以往我只是认为拓片就是拿纸盖在碑上然后刷上墨而已,可是真正做起来可太不容易了,制作拓片材料是宣纸、石碑和水,工具是橡胶锤、棕刷、直板刷、毛毡和扑子。扑子的做法让我感觉很新鲜,老师说以前制作扑子是用绸布包住头发制成的,现在不容易找到材料,就用土布包住棉花来制作。这种扑子的缺点我认为是容易起毛。制作扑子的工艺看似简单要做好却不易,捆扎时一定要捆牢,且扑子要平受力面才均匀。我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扑子太容易起毛了,起毛的扑子会把拓片弄成个大花脸。可能是喷水时没有经验没喷均匀,纸干了以后容易随着扑子往上走。

    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我更加认识到了古籍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自己学习这门技术的必要性。这段时间的学习仅仅是个开始,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以自己最认真的态度努力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切实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对于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真的很感谢杨老师对我帮助,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的技术水平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江西乐平  汪慧琴   

    万幸我参加了这次培训。我来到这座城市,生活在春天般的气候里,得到的却秋天般的收获。

    我是第一次参加古籍培训,在第一天上课前,我以为是跟普通培训一样,学生要正襟危坐在座位上,然后听着老师讲授的理论。若能有幸遇到语言表达强、能把枯燥的理论讲的绘声绘色的老师,便能把老师所教的理论大部分内容存入大脑里,至于实践只能是看自己今后在工作中的摸索了;若遇到老师只会用理论的方式讲理论时,我便只能天天在条件反射的打盹与不能打盹的痛苦煎熬里……就在我正在想象时,杨老师和蔼可亲的出现了,我的想象被中断了。杨老师微笑着做完自我介绍后,便自己拿起块石碑说道,今天我们学拓碑。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能实践的学习,所谓学习,就要这样,既能学理论又能习实践。相比原来在学校里的学习,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我学习的欲望一下就被提起来了,脑袋里只有碑文了,打盹的顾虑一下就烟消云散了。

    杨老师首先是自己拿着块碑,自己边操作边强调动作要领。我是目不转睛的看着,耳朵也是竖着的聆听着,全待老师做完后,心想,嗯,这些我都记下了,只要按老师的步骤去做,应就学会了。杨老师接下来要求我们大家按他的方法自己做一块。我心里一喜,老师想得周到,想让我们用实践来巩固,按老师说的去做就行了。我们被分为五个人一组,大家都信心满满的争着实践,这种情况下,大家决定共同一起完成实践。动手后,才发现,看起来杨老师一个人很容易就做成的动作,我们五个人相互帮着都完成不了,顿时明白,原来并不是与我们想象中那样以为听了看了就能学会的。正在大家不知所措时,杨老师仍时微笑的来到我们的身边,重复着动作要领,手把手的与我们一起完成了第一个步骤,就这样,杨老师分别和我们五个人再轮着完成整个过程。完成整个过程后,杨老师要求大家相互学习各人自己的技巧,每个人都要独自完成一幅作品。按着要求,我们五个人相互指导着每人完成了一幅作品。我们拿着自己的作品去给杨老师看时,杨老师还是微笑着点点头说,你们再慢慢做几幅。我们几个都挺茫然,茫然的同时,我们看到杨老师的作品,版面整齐、颜色均匀、字迹清晰,再对下我们大家的作品,没有一幅做到了其中的任何一点。我们这才明白了老师当时点头微笑的含义…… 点头是对我们大家完成作品的认可,微笑是含蓄的指出我们的不足、鼓励大家继续的努力以及希望我们能做出好期待。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大家便把握分分秒秒时间练习,中午都不休息,轮着在教室练习。接下来出的作品,一个比一个强,在第三天的时候,我们五个人的作品都达到了基本要求,但距杨老师作品的级别还差很远。三天的时间结束后,大家都还意犹未尽的看着石碑,我知道其实这是大家心里都暗暗使劲,回到单位一定要多加练习,使自己的技术在现在的基础上逐渐提高。

    这次的学习,我收获的是拓碑的技术,难忘的是同学们的相互帮助,忘不掉是这次学习的方式,更忘不掉的是杨老师那种表情始终如一的却蕴涵不同意义的微笑……  

                                               江西省景德镇市图书馆 夏景枝   

    这是我来云南省图书馆学习古籍修复技术的第一堂课,也是我接触古籍修复的第一堂课。老师们发了好多工具给我,光是把这些工具拎到教室去手都酸了。虽然来之前知道这次学习会发工具,但没想到有这么多!难怪老师说这是历届来工具最全的一期培训。看到这些工具我觉得自己像个木匠,工具箱里有锤子、锥子、剪子和刀、还有各种刷子,有些工具我甚至从没见过,更不知道如何使用。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开始古籍修复的第一门技术——《中国传拓技术》。

    杨利群老师一上来并没有像传统那样讲授理论课,而是直接上起了实践课,这让我知道这次学习重在实践,不是光靠书本就能轻易学成的!杨老师首先让我们做扑子,发了棉布、绒布和棉花,我们五个人一组,先做两个扑子。做扑子时注意要把棉花扎紧,可以多放点棉花,做出来的扑子要硬实,不能松软。扑子做好后放在一边,接下来每个组发了一块碑刻,还有宣纸。先用喷壶把宣纸喷湿,把碑刻擦干净后,轻轻地把纸铺在碑刻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纸紧覆凹处,四周留出一公分用毛笔粘湿敷贴在碑刻四边,用以固定纸干后不出边。再用鬃制打刷有顺序地砸一遍,如果石刻坚固,纸上需垫毛毡,用木槌涂敲,使笔道细微处清晰。待纸干后,用笔蘸墨汁刷在拓板上,用扑子揉匀,如用双扑子,可先在下面扑子上蘸墨,然后两扑子对拍把墨汁揉均,再往纸上扑墨。第一遍墨必须均匀,可以很淡,这样如果不均匀后面加重墨还可以弥补。每遍扑时都要按顺序,向同一方向扑开,不能浓淡不均匀。扑三四遍之后,如果浓的地方可以避开不扑,淡的地方就加重几次,直到见黑而有光即可。最后把纸慢慢揭开等干,这样就完成了一幅拓品。

    在整个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就是还没扑到第三四遍,纸就起干,没有办法再加重墨了。通过询问老师,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前面的打刷不够。后来我一遍一遍地试验,终于在打刷足够的情况下完成了满意的作品。在拓了几幅作品后,扑子就没那么好用了,上面会起绒,在扑时落下墨点,影响墨的均匀,这时可以把绒刮掉,也可把扑子拆了重做。

    通过学习传拓技术,我了解到传拓的重要作用有:一、传拓是传统保留古迹和文字记录的重要方法;二、传拓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遇器物的原貌,是今天获得资料的科学方法之一;三、传拓能使博物馆的展品更直观、更丰富;四、传拓是鉴定器物真伪与时代的重要手段之一;五、传拓对古代书法名迹有保护和传播作用。

    传拓技术不是一周之内能够练成的,它需要经验的积累,熟能生巧才可以,它还需要细心加耐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果有机会,我会多加练习传拓技术,将这种技术传承上去。

                                                     芜湖市图书馆  褚福颖   

    在国庆刚过的10月11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美丽的春城昆明,在云南省图书馆自己有幸参加了由国家古籍中心举办的“第十四届古籍修复培训班”的学习,通过第一阶段对拓片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实践,使我一个对拓片从未接触过的人对墨拓技法有了粗浅的认识,在第一阶段学习结束之际,为了在以后的古籍修复学习中少走弯路,不断提高,特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端正态度

    我虽然是学习图书馆专业的,对古籍修复知识有一点常识性的了解,但是对古籍修复的实际操作确从未接触过,甚至都没有看见别人修复过古籍文献,更没有看见过别人拓片。所以,第一周跟云南省图书馆的杨利群老师学习拓片的知识和技法,我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一方面本人年龄稍大,接收新知识比较慢;另一方面完全不了解拓片的知识和技法。为了能尽可能地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我自己认为,首先我自己要端正态度,不懂得要多向杨老师和云南省馆的辅导老师多请教,做到勤动脑,多动手,争取做到笨鸟先飞,力争提高自己的拓片知识和技能水平,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二、坚持实践,学有小成

    在第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云南省图书馆杨利群老师的精心传道授业解惑,使我对拓片知识有了一个粗浅的了解,逐渐了解到用墨把石刻和古物上的文字及花纹拓在纸上的技术,是保存文物资料,提供临写楷模的重要方法,传拓技术,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本传世,才能见到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这次杨利群老师传授的主要是碑帖传拓中的“扑墨拓”,利用擦刷、打刷,扑子、木锤、细毡条等工具,将拓模上的文字和图象用宣纸通过一系列传拓技法而形成黑底白字的拓片作品。 在实际操作中,不仅深深地体会到一个拓片工作者在身体上两眼酸胀、两臂酸软的艰辛劳累,还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合格的拓片工作者不仅要求运用娴熟的传拓技法,而且还要求具备一定的洞察力、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字学、美学、书法艺术知识,缺少这些“拓外功夫”,是很难拓好拓片的。通过自己一周来对碑帖(画)的实际操作,了解掌握了拓片知识和拓片技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使我受益匪浅。

    三、几点感动,几点感谢

    这次来到云南昆明使我感触颇深。首先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给了我们这些西部地区图书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对子孙后代有意义的工作;其次是云南省图书馆的领导和历史文献部的各位老师对我们这批学员的学习和生活都作了周密的安排和布置。在学习上,老师们不辞辛苦地为学员们传道授业以及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生活上,安排学员们住进了风景秀丽的翠湖湖畔的海鸥宾馆,既方便学员学习,又方便学员们锻炼身体,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再次是学员们认真学习,互相交流、畅谈经验、共同学习、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精神大大地感动着我。 因此,借此机会我感谢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给了我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感谢云南省图书馆的领导和老师们的辛勤劳动;感谢同学们给我的无私帮助。为了表示我的谢意。我只有好好地学习,争取完成未完的学业,为做好本职工作打好良好的基础。

                                        重庆市涪陵区少年儿童图书馆  周学南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在这个满城桂花香的时节,我来到了美丽的春城昆明,徜徉在风景秀丽的翠湖畔,走进巍峨耸立的云南省图书馆,学习中国传统的古籍修复技术,我的心情是十分激动的。在这里我了解到中华古籍保护工程的必要性,也深深体会到了我们正在学习的课程的重要性。中华文明薪火相传,而文化的传承主要靠的是人。

    第一周学习的是《中国传拓技术》,由云南省图的杨老师指导,杨老师和蔼可亲,对同学们多有鼓励帮助。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拓碑的过程:

    第一、把碑块擦干净,以免上次残余的墨渍从宣纸背后浸过来;

    第二、用喷壶里的水把生宣纸喷湿,水把纸浸透。在此过程中水量要控制好,过少则纸在碑块上不服帖,过多则敲打的时候容易把纸弄破;

    第三、把纸紧贴在碑块上,尽量不要出现气泡,可用毛刷把纸刷平;

    第四、用板刷敲打宣纸,让宣纸与碑块充分粘合,但不可太用力,以免宣纸起毛;

     第五、在宣纸上垫上毡条,用皮锤敲打,务必使纸与碑块紧紧贴合,字要敲进纸去,字体成白色,以免干了之后纸片冒起,无法上色;

    第六、等待宣纸干透,为加快速度可使用吸水或扇干等方法;

    第七、用布包上棉花,做成一个扑子(扑子弄得越紧越好),把墨汁在板上调匀,用扑子浸上墨汁,扑子在板上使劲捶几下,以便扑子充分吸收墨汁,墨汁分布均匀。

    第八、用扑子顺着同一个方向轻轻打在干了的宣纸上。一定要注意用力均匀,开始墨重的时候可轻轻拍打,后来墨淡的时候就要加大力度,一层一层地上色;

     第九、最后远看一下画面,把白的地方再补一下色,使得拓片颜色均匀,黑白灰三色相间。如果纸被打通,或者画面上出现墨团即为不合格。

    在我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做碑拓最重要的就是画面一定要匀净,也就是用力一定要均匀。心一定要静,要有耐心,不能慌手慌脚,不能着急,要慢慢地细致地做。一定要专心致志,屏气凝神,最终能达到忘我的境界,仿佛周围的世界与我无干就最好了。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拓碑,自然也体现了中国哲学的中和之美,我的体会是碑拓画面要讲究浓淡相宜,不偏不倚,整体风格一定要和谐统一。

                                              重庆西南大学图书馆  张晓熹

作者:本站 来源:云南省图书馆
版权 ©云南省图书馆 2016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南路1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