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6年夏天,长期在深山老林生活的苦聪人,在金平县政府的帮助下定居定耕,结束了近千年的原始生活,开始了社会主义新生活。1985年苦聪人划归拉祜族。现在的苦聪人安居乐业,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图片为1985年的苦聪人村寨。

    李有华 摄

  • 20世纪70年代,昆明郊区供销社职工在收购农副产品。

    刘建明 摄

  • 20世纪80年代,小马车是昆明农村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刘建明 摄

  • 1981年,改革开放带来了蓬勃的生产力,也开始快速改善人民的生活,电视机逐步进入官渡区普通农户家中。当时的三大件是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

    刘建明 摄

  • 1985年,观看文艺演出的南涧县彝族群众,基本上身着整齐但单调的服饰。

    刘建明 摄

  • 1988年,禄劝县撒营盘供销社门口,自由交易刚刚开始活跃。

    刘建明 摄

  • 1990年,腾冲市和顺乡祠堂里的农村小学。简陋的条件掩盖不住孩子们对知识的向往。

    刘建明 摄

  • 1991年,宁蒗县战河乡的彝族农民在斜坡上牵牛耕地。

    刘建明 摄

  • 1991年,在南涧县集市上购买新衣的农民。

    刘建明 摄

  • 1992年,斗南还没有鲜花市场,花农们以路为市卖鲜花。

    刘建明 摄

  • 1992,大理挖色镇海印村的码头和露天市场。

    杨士斌 摄

  • 1998年5月,石林县圭山乡大糯黑村的石头房。

    杨红文 摄

  • 2000年,剑川县的白族农民正在用传统的方式建新房。

    刘建明 摄

  • 2007年7月,新平县扬武镇丕且莫村的土掌房。

    杨红文 摄

  • 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的会泽县石板村民居。

    沈良启 摄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玉溪市老厂乡保和村的老房屋。

    李华海 摄

  • 会泽县火红乡牛栏江边,很长时间里群众过江都靠溜索。

    崔庆坤 摄

  • 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党员先锋队的身影随处可见。

    崔庆坤 摄

  • 党员干部耐心细致地向搬迁农民讲解扶贫政策。

    崔庆坤 摄

  • 富善社区位于滇池西岸距昆20公里,前临滇池,背靠西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自2016年以来,探索了党支部+协会+农户的做法,农户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创下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群众便有了“若要富,加入协会听支部”的顺口溜。

    张有林 摄

  • 楚雄大姚县三台乡吾普吾么村,扶贫干部在火塘边和老乡核查贫困户情况。

    陈维寿 摄

  • 楚雄市紫溪镇举办农户冬桃管理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种植冬桃技术,用专业程度保障增收致富。

    马兴华 摄

  • 就业是巩固脱贫成效的关键一招。2020年,国内新冠疫情控制住之后,楚雄州包机欢送务工人员前往福建漳州就业。

    马兴华 摄

  • 守书摊的老人叫做李存德,曾经是一名支部书记、现在是弥渡县89个农家书屋管理员中的一员。他坚持每天到市场摆书摊,让卖菜空闲的小贩,跟着家长来卖菜的孩子、休闲的老人们每天都能聚集在这里用零星的时间汲取知识的养分。

    朱庆华 摄

  • 泸西县金马镇、白水镇现代烟草项目建设区。从原来的牛耕人梨到机械耕作,从原来的人力种植到全程机械化种植,从原来的土法脱粒到机械自动收割,达到省工省时、降本增效,这些变化无疑是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实惠,带来了幸福。

    姚建明 摄

  • 为解决贫困群众收入问题,镇雄县林口乡木黑村因地制宜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引进香葱种植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村闲置劳动力资源,依靠种植香葱为群众增收致富。(图一)

    李东旭 摄

  • 为解决贫困群众收入问题,镇雄县林口乡木黑村因地制宜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引进香葱种植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村闲置劳动力资源,依靠种植香葱为群众增收致富。(图二)

    李东旭 摄

  • 2020年5月,现代农机进到昆明市安宁青龙镇,曾经效率低下的人工收割油菜籽被现代化的联合收割机所取代。

    胡平华 摄

  • 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化为农民增收插上了“翅膀”,弥勒县蚂蚁哨的乡亲们用上了“金扁担”,赢来了金色的丰收。

    李维梅 摄

  • 金灿灿的秋天,辛勤劳作中丰收的笑脸。

    柴保辉 摄

  •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抓手之一,通过核桃种植培训,让产业发展得到技术保障。

    花云 摄

  • 最美女工,用一双巧手秀出好日子。

    冯琳 摄

  • 官渡先锋扶贫集市采取线上线下齐发力的好方法,开拓东川脱贫产品的销路。

    李维梅 摄

  • 个旧市加级寨上万亩梨花盛开期间,形成“放眼疑似白云落,风来忽见梨花雨”的美丽景致,引得八方游客循着春的消息纷至沓来,到这里欣赏梨花美景。

    杜建明 摄

  • 万亩万寿菊是产业扶贫助农增收的“幸福花”。

    李明 摄

  • 个旧市加级寨的梨园春色。

    柴保辉 摄

  • 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是改善民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惠民工程。图为农村危房清零,切实落实好“两不愁三保障”。

    李东旭 摄

  • 哈尼的“半边天”正在建设家园。

    杨金海 摄

  • 丽江玉湖村位于玉龙雪山南麓,村内流水潺潺,道路皆由小石头铺成,民居建筑是典型的纳西族传统建筑,瓦屋鳞鳞,飞檐画栋。

    张有林 摄

  • 在云南红河县的樱花谷,每逢春季,数千株樱花盛开,与梯田、村寨相映成趣,描绘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李绍金 摄

  • 文山州丘北县腻脚乡万寿菊示范种植基地,一片田园流金美景。

    潘泉 摄

  • 2015年,峨山县凤窝村荣获“中国最美村镇”生态旅游奖。生态旅游成为凤窝美好明天的靓丽名片。

    郭建林 摄

  • 东川红土地镇拥有独特的自然禀赋,红土地的春天带着热烈的红色扑面而来。

    王建中 摄

  • 热火朝天的会泽县易地搬迁新城建设工地。

    崔庆坤 摄

  • 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位于赤水河源头,是乌蒙山革命老区。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能人+农户的合作模式,因地制宜地引进冷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建档立卡225户1099人就业。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为赤水河源头的生态保护探索了新方法。

    李东旭 摄

  • 玉溪峨山县凤窝村,烤烟栽种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郭建林 摄

  • 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2017年5月7日,昆明市文产办在两区管委会联合乡凹子村举办刺绣培训班,提升村民技能。现该村已整村脱贫。(图一)

    陈勇强 摄

  • 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2017年5月7日,昆明市文产办在两区管委会联合乡凹子村举办刺绣培训班,提升村民技能。现该村已整村脱贫。(图二)

    陈勇强 摄

  • 科技工作者在武定县发窝村指导如何种好高山反季蔬菜。

    花云 摄

  • 云南有“世界花园”的美誉, 鲜切花产量占全国75%以上市场份额,“一枝花”改善着花农的生活。

    冯琳 摄

  • 景迈古茶山是普洱茶的原生地,也是人与自然融合的最佳典范。

    张有林 摄

  • 经过保鲜处理后的新鲜玫瑰花进行包装,便成为运往全国各地“香味扑鼻的糖玫瑰”。

    王旭 摄

  • 线上鲜花销售热气腾腾,买花人对不同品种的鲜花要求很高,他们会连线远程商家实时确定种类和价格后按要求采购。

    周明清 摄

  • 洋葱地里收获忙。

    杨慧妍 摄

  • 多肉植物作为花卉产业的新成员,在云南扎下根来蓬勃生长,一条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图为弥勒市虹溪镇的多肉大棚。

    杨敬坤 摄

  • 洱源县热闹的乡村集市。

    刘建明 摄

  • 峨山在建中的弥楚高速路,蜿蜒于群山与云雾之中,宛如天路,沟通着山村与世界。

    李红 摄

  • 楚雄市钱粮桥,架起彝州通四海的康庄大道。

    杨会兰 摄

  •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潞江坝大桥就是最生动的写照之一。

    张有林 摄

  • “白衣天使”为农户送去温暖和健康。

    陆忠 摄

  • 永仁县美丽乡村的美好景色,玉米丰收幸福了农家。

    李赞阳 摄

  • 2020年6月9日,东川康和园扶贫新区里,正在给搬迁户发放免费拍摄的照片。

    汤占勤 摄

  • 村干部走访贫困户,围绕脱贫攻坚目标,通过全面压实攻坚责任等途径,开展紧盯剩余脱贫人口脱贫,及时监测脱贫户返贫风险、边缘户致贫风险,二十条巩固提升措施落实情况等工作,适时掌握脱贫进度和质量。

    崔庆坤 摄

  • 云南光热资源丰富,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能较好的方法之一。上图为2014年6月,建水县南庄300兆瓦光伏电站建设启动;下图为2015年7月,光伏电站正式并网发电。(图一)

    黄金明 摄

  • 云南光热资源丰富,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能较好的方法之一。上图为2014年6月,建水县南庄300兆瓦光伏电站建设启动;下图为2015年7月,光伏电站正式并网发电。(图二)

    黄金明 摄

  • 为了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工作队员深入武定县发窝黑虎山的苗族家庭了解情况。

    花云 摄

  • 昆明市宜良县耿家营乡河湾村,小山村的大地画赢得了无数游客前往打卡。

    潘泉 摄

  • 昔日昆明官渡区船房河上的老渔民,今天成为了保洁员。

    段常明 摄

  • 大理州洱源县右所镇西湖村,西湖春色呈现出梦里水乡的美好模样。

    潘泉 摄

  • 曲靖市师宗县大同镇溜子田水库,2020年被云南省水利厅列为“美丽河湖”。处于水库边的溜子田村,每到春天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在红土地的映衬下,村庄就像坐落在彩色画卷中。

    刘敏玲 摄

  • 元阳梯田是哈尼族1300多年来生生不息地“雕刻”出的山水田园风光画,2013年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张有林 摄

  • 勐海县勐宋乡大安村,美丽静谧的边寨晓雾景观。

    陶本树 摄

  • 昆明市东川区红土地镇,五彩斑斓的锦绣家园。

    潘泉 摄

  • 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盛开的“英雄花”。

    孙亮 摄

  • 文山州广南县如诗如画的金秋时节。

    柴保辉 摄

  • 云南绿春县一个梯田环抱的村庄。

    汤占勤 摄

  • 大理市挖色镇海印村一角。雪山、高原湖泊、白族民居,构成了文化旅游的绝佳资源。

    杨士斌 摄

  • 昆明市盘龙区滇源街道旬尾村湿地,冬日阳光照在一排排由绿变红的水杉上,黄红相间的树冠,倒映在湛蓝的湖面上,宛若色彩班斓的水彩画。

    刘敏玲 摄

  • 大理生态走廊是一条人与湖的界线。通过物理相隔,给洱海“透透气”,并将沿岸各村连接在一起,使各具特色的白族传统村落成为“围绕洱海的一串珍珠”。

    李雄春 摄

  • 每年12月25日清晨8时,玉溪市江川区星云湖开湖捕鱼,呈现千船竞发、万人捕鱼的壮观场景。

    潘泉 摄

  • 保山市昌宁县漭水茶山,傈僳姑娘采茶忙。

    张有林 摄

  •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群众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乔迁的新居。

    张芸 摄

  • 禄劝县转龙镇精耕细作的蔬菜地。

    刘建明 摄

  • 依靠种植市场热销的水果,农户开辟了传统种植之外的致富新路。

    马兴华 摄

  • 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各地依托科技引领作用,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花卉、中药材种植等高原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助力农民增收。图为2018年,楚雄州牟定县江坡镇米村为葫芦丝厂商订单种植的300亩葫芦喜获丰收。

    黑兴友 摄

  • 2020年3月,昆明市东川区红土地镇的乡亲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对收割下来的燕麦进行晾晒前的脱粒作业。

    胡平华 摄

  • “一县一业”已经成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共识,全省各地把大力发展 “一县一业”作为打造世界一流 “绿色食品品牌”的切入点和有力抓手,谋划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革命性转变。图为乌蒙山腹地的杉树乡流沙河的云笋生产车间。

    李东旭 摄

  • 壮观的斗南花卉市场。

    刘建明 摄

  • 养蜂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风险小、不与农业争地等特点,是“立竿见影”的致富好项目。罗平县依托丰富的植物资源,涌现出一大批追花夺蜜的养蜂人。

    刘建明 摄

  • 位于陆良县的云南新希望雪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奶牛养殖场。

    刘建明 摄

  • 永仁县群众通过养殖土鸡让生活“更上一层楼”。

    李赞阳 摄

  • 玉溪市红塔区农村养鸡场。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使养鸡场获得了蓬勃发展,也为城乡鸡肉、鸡蛋供应作出了积极贡献。

    刘建明 摄

  • 玉溪市峨山县塔甸镇,是峨山彝族人民的“先居之所”“花鼓之源”“圣火之地”。每逢节日或者重大庆典活动,乡亲们载歌载舞欢庆乡村盛事。(组图一)

    郭建林 摄

  • 玉溪市峨山县塔甸镇,是峨山彝族人民的“先居之所”“花鼓之源”“圣火之地”。每逢节日或者重大庆典活动,乡亲们载歌载舞欢庆乡村盛事。(组图二)

    郭建林 摄

  • 玉溪市峨山县塔甸镇,是峨山彝族人民的“先居之所”“花鼓之源”“圣火之地”。每逢节日或者重大庆典活动,乡亲们载歌载舞欢庆乡村盛事。(组图三)

    郭建林 摄

  • 玉溪市峨山县塔甸镇,是峨山彝族人民的“先居之所”“花鼓之源”“圣火之地”。每逢节日或者重大庆典活动,乡亲们载歌载舞欢庆乡村盛事。(组图四)

    郭建林 摄

  •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开展,马关县龙树脚村民生活有了改善,危房拆除新房建起来了,村内道路加宽硬化了,贫困群众生活有保障了。一个“山清水秀、瓜果飘香、风景秀丽”的乡村旅游度假景点——龙树脚七彩旅游村成为马关新的热门旅游景点,吸引了省内外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杨志军 摄

  • 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镇,来自四面八方的老百姓一起观看乡村大舞台的演出。

    郭建林 摄

  • “助推扶贫攻坚,文化惠民下乡”送温暖活动走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新华乡,受到村民的欢迎。

    薛云 摄

  • 楚雄彝族自治州许多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感党恩。

    胡先亮 摄

  • 勐海县老曼峨寨布朗山是最古老、最早种茶的布朗族村寨之一。因为茶叶产业发展富裕起来的布朗人,陆续建盖新房过上了现代而美好的生活。

    张有林 摄

  • 大山里的生态种养,引来了城里的大人小孩。

    周明清 摄

  • 脱贫致富依靠科技,粮食丰收扮靓村景。2019年11月,红河州弥勒市西三镇马龙社区马龙村彝族群众丰收挂晒的玉米美如画卷。

    普佳勇 摄

  • 元谋县紧紧围绕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做文章”,尤其抓住气候优势,培育冬季蔬菜。图为成熟的番茄装箱外运。

    刘建明 摄

  • 民主制定并严格执行的村规民约作为基层有效治理的抓手,扎实推进了村民自治,有效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图为群众认真看民约。

    李海剑 摄

  • 手机和互联网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农民在田间地头也有了更多的乐子。盈江县一群劳作后的傣族妇女,欣赏着自拍的照片笑在田间。

    汤占勤 摄

  • 石屏县龙武镇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龙武的高跷有近700年的历史。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村民们便会开展踩高跷、耍龙狮等活动,热闹祥和。

    李林 摄

  • 曲靖市东山镇,日子越过越甜,幸福老人绣幸福。

    代保忠 摄

  • 这是闻名遐迩的阿诗玛的故乡阿着底,全村80多户村民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都已经脱贫过上了小康生活。

    张紫超 摄

  • 宁洱县那柯里,清朝之前是“马哭里”,一直作为茶马驿站存在,如今是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最受人们喜爱的特色乡村之一。图为那柯里的宣传廊。

    杜建明 摄

  • 红河州弥勒县可邑村,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聚居地。“可邑”是阿细语“吉祥之地”,这里也是著名的彝族歌舞“阿细跳月”的发祥地之一,彝族史诗“阿细先基”流传最广的地方。孩子们在这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小村落有着欢乐的童年。

    万镓铭 摄

  • 丽江大研古城中元节放河灯盛况。

    唐新荣 摄

  • 永仁直苴赛装节是彝族一个有特色且历史悠久的盛大节日,也是一场民族文化的对话。彝族少女既是服装的设计者,也是制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时装模特”。

    张有林 摄

  • 寻甸县撒米落村是一个传统的彝族村落,保存了较为完好的彝族民俗风情。图为彝族群众在对歌。

    代保忠 摄

  • 产业兴旺,农民富裕。2018年12月,文山州丘北县日者镇产业园内一派繁忙。

    潘泉 摄

  • 昆明市呈贡七步场村,素有“豆腐之乡”的美誉,每年都举行“品百年豆腐、扬非遗文化”的豆腐文化节。

    解之诚 摄

  • 曲靖市罗平县旧屋基乡大补懂彝族村,村子周边山峰层峦叠嶂,奇峰异山,乡党委抓住脱贫攻坚机遇,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连续两年举办了罗平那色徒步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人参加了盛会。

    刘敏玲 摄

  • 文山州砚山县壮族群众载歌载舞喜搬迁。

    朱开文 摄

  • 中国时装周上的彝族服装秀。

    张有林 摄

  • 富民县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在演出。这个淳朴的农民合唱团2018在上海获得了“艾萨克·斯特恩奖——人文精神奖”,认为他们长期坚持用音乐传播人文精神、用音乐歌唱生活、用音乐传递人间温暖,做出了一系列贡献。

    刘建明 摄

  • 富民县罗免镇马房村的苗族妇女,在花山节上表演芦笙舞。

    刘建明 摄

  • 2020年7月22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施甸县甸阳镇甸头村的一百多名建档立卡户户主,一大早就从家中赶到村委员会,等候领取食用玫瑰种植红利。当地扶持农户种植食用玫瑰花,夯实了脱贫的产业支撑。

    陈世装 摄

  • 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各地不断提升服务能力,让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走进乡村,让常见病、多发病就近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图为义诊现场。

    马兴华 摄

  • 教育扶贫提升了贫困家庭的脱贫能力,开拓了贫困人口子女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图为贫困户家庭子女吃上营养餐。

    马兴华 摄

  • 少年儿童是全民阅读的基础与中坚,也是全民阅读的希望和未来。施甸县图书馆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儿阅读活动,成为传递书香、普及社科的榜样。包括布朗族在内的各族少年儿童在图书馆内快乐阅读。(组图一)

    杜海生 摄

  • 少年儿童是全民阅读的基础与中坚,也是全民阅读的希望和未来。施甸县图书馆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儿阅读活动,成为传递书香、普及社科的榜样。包括布朗族在内的各族少年儿童在图书馆内快乐阅读。(组图二)

    杜海生 摄

  • 少年儿童是全民阅读的基础与中坚,也是全民阅读的希望和未来。施甸县图书馆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儿阅读活动,成为传递书香、普及社科的榜样。包括布朗族在内的各族少年儿童在图书馆内快乐阅读。(组图三)

    杜海生 摄

  • 少年儿童是全民阅读的基础与中坚,也是全民阅读的希望和未来。施甸县图书馆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儿阅读活动,成为传递书香、普及社科的榜样。包括布朗族在内的各族少年儿童在图书馆内快乐阅读。(组图四)

    杜海生 摄

  • 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八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既连接着崇文重教劝学的传统,又指引着从文化维度促进“人的现代化”的未来。阅读很重要,全民都需要。以下图片为我国“太古之民”独龙族认真阅读的一个个瞬间。(组图一)

    和真全 摄

  • 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八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既连接着崇文重教劝学的传统,又指引着从文化维度促进“人的现代化”的未来。阅读很重要,全民都需要。以下图片为我国“太古之民”独龙族认真阅读的一个个瞬间。(组图二)

    和真全 摄

  • 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八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既连接着崇文重教劝学的传统,又指引着从文化维度促进“人的现代化”的未来。阅读很重要,全民都需要。以下图片为我国“太古之民”独龙族认真阅读的一个个瞬间。(组图三)

    和真全 摄

  •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那柯里村小学的学生正在认真学习。

    刘建明 摄

  • 峨山县富良棚乡希望小学,学期末获奖的孩子们。

    李红 摄

  • 永仁县广大彝族刺绣能手提升刺绣技能,在彝族刺绣产业发展中脱贫致富。

    张有林 摄

  • 寻甸县钟灵社区山后村是个纯苗族村,没搬迁前村民住的是土坯房,生活环境很差。通过政策扶持、农户自筹的方式,山后村农户盖起了一层半的小洋楼,门外不仅有宽敞干净的硬化道路,漂亮的村庄绿化,还有功能齐备的活动室,规范的公厕和垃圾房。

    代保忠 摄

  • 独龙江九年一贯制学校,是独龙族孩子们学习的乐园,也是独龙族孩子们走向未来的摇篮。

    张晓梅 摄

  • “为老百姓照全家福”活动来到禄劝县。各族群众拿着照片开心地说:“这一年我们终于有了个全家福。”

    朵洱平 摄

  • 2020年7月7日,楚雄彝族自治州大过口乡民族小学的孩子们,挥动小国旗学习“少年强,则国强”。

    胡先亮 摄

  • 阅读成为越来越多人休闲时间的首选。图为傣族姑娘到图书馆挑选喜爱的图书。

    宋文静 摄

  • 沧源县崇源“建设法治中国·巾帼在行动”巾帼服务队成立,标志着巾帼志愿服务工作向规范化、规模化、制度化方向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也让巾帼志愿服务活动在法治建设中迅速“动起来”,让巾帼志愿服务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组图一)

    周昆云 摄

  • 沧源县崇源“建设法治中国·巾帼在行动”巾帼服务队成立,标志着巾帼志愿服务工作向规范化、规模化、制度化方向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也让巾帼志愿服务活动在法治建设中迅速“动起来”,让巾帼志愿服务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组图二)

    周昆云 摄

  • 沧源县崇源“建设法治中国·巾帼在行动”巾帼服务队成立,标志着巾帼志愿服务工作向规范化、规模化、制度化方向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也让巾帼志愿服务活动在法治建设中迅速“动起来”,让巾帼志愿服务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组图三)

    周昆云 摄

  • 沧源县崇源“建设法治中国·巾帼在行动”巾帼服务队成立,标志着巾帼志愿服务工作向规范化、规模化、制度化方向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也让巾帼志愿服务活动在法治建设中迅速“动起来”,让巾帼志愿服务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组图四)

    周昆云 摄

  • “提笔能书,下田能耕”是通海县四街镇者湾村“文化立村”的宗旨。2006年5月,《者湾书画之乡》被公布为云南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多年来,者湾村依靠文化的力量,用书画育人,用书画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组图一)

    张晓丹 摄

  • “提笔能书,下田能耕”是通海县四街镇者湾村“文化立村”的宗旨。2006年5月,《者湾书画之乡》被公布为云南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多年来,者湾村依靠文化的力量,用书画育人,用书画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组图二)

    张晓丹 摄

  • “提笔能书,下田能耕”是通海县四街镇者湾村“文化立村”的宗旨。2006年5月,《者湾书画之乡》被公布为云南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多年来,者湾村依靠文化的力量,用书画育人,用书画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组图三)

    张晓丹 摄

  • 各地的党员和群众来到位于蒙自市芷村镇查尼皮村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重温党的光辉历史。

    刘建明 摄

  • 德宏州图书馆开展了“春雨工程”未成年人阅读推广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小朋友们来到市图书馆进行阅读体验。上图为傣族小朋友全神贯注的在看自己喜欢的图书;下图为图书馆老师到民族小学为孩子们开展心理辅导课。(组图一)

    王丹 摄

  • 德宏州图书馆开展了“春雨工程”未成年人阅读推广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小朋友们来到市图书馆进行阅读体验。上图为傣族小朋友全神贯注的在看自己喜欢的图书;下图为图书馆老师到民族小学为孩子们开展心理辅导课。(组图二)

    王丹 摄

  • 为积极响应文化和旅游部、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号召,河南未成年人阅读服务提升计划云南行于2019在德宏州开展了“春雨工程”未成年人阅读推广志愿服务活动,并组织参加活动的小朋友们进行阅读体验。(组图一)

    代红兵 摄

  • 为积极响应文化和旅游部、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号召,河南未成年人阅读服务提升计划云南行于2019在德宏州开展了“春雨工程”未成年人阅读推广志愿服务活动,并组织参加活动的小朋友们进行阅读体验。(组图二)

    代红兵 摄

  • 怒江州兰坪县流动图书馆送精神食粮进乡村。

    苏云山 摄

  • 云南省图书馆“全民阅读进乡村”怒江州、迪庆州示范点授牌仪式。

    张静 摄

  • 省文旅厅、怒江州文旅局领导为怒江州泸水市上江镇和谐社会“全民阅读进乡村示范点”揭牌。

    杨晶晶 摄

  • 怒江州泸水市城墙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谐社区)“全民阅读进乡村”示范点。

    王晶晶 摄

  • 这是云南广南县板江村的传统民居吊脚楼。每当村里有人建盖起新居,全村人都会前去恭贺,很是热闹。

    陆安恒 摄

  • 东川区铜都街道鲁嘎箐村,原来的居住地山高谷深坡陡,生存发展条件十分恶劣。在脱贫攻坚战中,2017年12月实现了整村易地搬迁。图中的夫妇居住鲁嘎箐村65年,如今已脱贫并搬迁新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杨东萍 摄

  • 屏边县苗岭山寨在脱贫中展新貌,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记载了党的恩情。

    纳建忠 摄

  • 云南洱海沿岸的白族人民,每年农历八月八日都要举办一次传统的耍海盛会。在耍海的日子里,人们吹起唢呐,唱着《大本曲》,对着调子,舞着霸王鞭,跳起仙鹤舞,尽情欢乐。图为大理市海东镇的白族耍海会。

    刘建明 摄

  • 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便成了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图为嵩明县杨林街道大湾苗族村苗寨搬迁后的新貌。

    柴保辉 摄

  • 红河州石屏县大桥乡他克苴村,当地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村子被绿色植被环绕,呈现出一幅绿色生态的美丽家园景象。

    张绍全 摄

  • 罗平县春回大地,一片锦绣一片灿烂。

    柴保辉 摄

  • 2021年,澜沧县景迈山万亩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为2022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就包括糯岗传统民居。

    朱运宽 摄

  • 丽江宝山石头城,城内瓦屋鳞鳞,巷道纵横,纳西族居民辟岩建屋,房屋柱石和房沿石均随势打成,古朴自然。

    张有林 摄

  • 贡山县丙中洛镇双拉村因易地扶贫搬迁,村民们告别了陈旧的木板房,住进了新房。生活越过越好的村民们自发竖起了“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的牌子。

    李华海 摄

  • 过去,绿春县托牛村由于受历史自然条件的束缚和生产条件的制约,村容村貌破败,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粮食单产量低下,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今天的托牛村已经焕然一新。

    梁荣生 摄

  • 一步跨千年的独龙族,生活在景色如画的独龙江。

    罗金合 摄

  • 千年白族古村诺邓一览。

    杨士斌 摄

  • 红河州建水县坡头乡普古鲊村。哈尼人逐山而居,哈尼山寨随山势而建,寨子周围翠竹环绕,景色优美。

    黄金明 摄

  • 德宏州盈江县平原镇拉勐地震新村。

    潘泉 摄

  • 坐落在青山碧水畔的乌蒙山革命老区的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美丽新农村。

    李东旭 摄

  • 曲靖市沾益区西平街道彩云社区浑水塘村,过去曾经脏乱差。通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爱国卫生运动以来,浑水塘迎来了华丽蝶变,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

    刘敏玲 摄

  •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美丽的大桥乡杨梅山安置点。

    崔庆坤 摄

  • 晋宁是云南鲜花种植生产的主要基地。2012年以后,从原先少数村民种植玫瑰花,到如今昆阳,六街,晋城,宝峰等乡镇也在大面积地种植以玫瑰为主的各种鲜花销往国内外。富裕起来的村民为庆祝鲜花给花农带来的实惠,2016年鲜花节上,昆阳南村花农用十多吨玫瑰花让人民们尽情狂欢。

    周明清 摄

  • 曲靖市马龙区通泉街道的大丫口,曾经有一户单家独户的苗族住在深山老林里。通过扶贫攻坚,当年放牛的小孩王荣德和全家一起搬迁到漂亮、整洁的新房子居住。

    董石玉 摄

  • 玉溪峨山县塔甸镇大西村的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出金色的家园。

    周利东 摄

  • 东川铜都街道办鲁嘎箐村,在脱贫攻坚中村民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蜕变,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杨东萍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