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工作,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云南省图书馆、建水县文旅游局承办,红河州图书馆协办的“第十四期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于2023年6月29日至7月12日顺利举行。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培训组工作人员范雪琳,云南省图书馆馆长、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杨和祥,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计思诚,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杨为文,以及全体培训班老师和学员参加结业式。建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心弦主持结业式。
来自北京、天津、四川、西藏、甘肃、宁夏、陕西、内蒙、新疆、云南等11个省、市、自治区的40名古籍保护专业人员参加培训。此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是藏文、彝文古籍的保护修复,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理论课方面,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易晓辉讲授了《古籍纸张与传统手工纸》,云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计思诚讲授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及活化利用》。实践课方面,由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云南传习所导师杨利群及云南省图书馆4位资深古籍修复师全程教授,以迪庆州藏学研究院存藏的中度破损藏文古籍、双柏县文化馆存藏的重度破损彝文古籍《查姆》为修复实践内容,采取“以训代干”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师示范讲解和学员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共修复藏文古籍316叶,彝文古籍7册、258叶。
学员们认真地进行古籍修复实践
结业式上,张志清副馆长对云南省图书馆暨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云南省图书馆暨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举办多次培训,一批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专业人员成长起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地区古籍保护工作人才紧缺的问题,提高了云南古籍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同时,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积极开展彝文、藏文、东巴经、傣文等少数民族古籍修复,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古籍得到修复保护。本次培训班不仅仅是古籍修复与非遗保护,更是古籍活态传承的立体展现。
杨和祥馆长作培训总结发言,对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多年来给予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的指导、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向各位学员的顺利结业表示祝贺,希望大家始终不忘传承文明的初心和使命,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把握机遇,开拓进取,一如继往地热爱并做好本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修复工作,共同推进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
与会领导参观修复作品展
来自天津师大图书馆的牛甲芝、建水县图书馆的陆韵好作为学员代表作交流发言,表达了对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的感谢之情,分享了本次培训中的生活点滴和学习心得感悟,表示将把此次培训班学到的修复技法和理念作为今后修复工作的参照,为古籍保护事业尽一份力。之后,应培训班学员的要求举办了交流座谈会,学员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了深度的研讨交流。
培训期间,正值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为云南省图书馆授牌“国家级藏文古籍修复基地和技艺传习中心”,为充分发挥基地暨中心的作用,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召集存藏有藏文古籍的单位学员举行了征询座谈会,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开展好基地暨中心工作征集到一些好的思路和方法。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为建水县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工作室揭牌
结业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在建水县图书馆参加了建水县古籍修复专家工作室揭牌仪式,张志清副馆长为“陆韵好古籍修复专家工作室”揭牌。张志清副馆长、杨和祥馆长一行还到玉溪市图书馆调研古籍保护工作,在认真听取玉溪市相关情况汇报的同时,参观了玉溪方志馆,并对该市各级公共图书馆馆藏的各时期聂耳文献、汉文古籍、彝文古籍等古籍保护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
近年来,云南省图书馆暨省古籍保护中心不断拓展古籍修复领域,突出地方特色,以多种方式开展了彝文、藏文、东巴文、傣文等民族文字古籍修复工作,成果丰硕。今后,云南省图书馆暨省古籍保护中心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少数民族古籍修复在全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形成修复技艺科学独特、专业技术先进的云南优势。
本次培训班是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提出需求、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申报的2023年“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项目之一。人民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红河新闻联播、文旅头条等多家媒体对本次培训班进行了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