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English
[登录]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手机云图 | 网站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云南省图书馆>> 云图简讯
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成功入选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6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20231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网公布了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榜上有名。

 

 

云南古籍是承载古滇人智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除传统汉文古籍外,以彝文古籍、藏文古籍、傣文古籍、纳西东巴经为代表的云南少数民族典籍文献异彩纷呈,与汉文典籍交相辉映。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省1949年以前的历史文献藏量达100余万册,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藏量约10余万册,其中云南省图书馆馆藏达50余万册。这些古籍由于受保存环境的影响,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发生不同情况的破损,为此文献修补技术在云南应运而生。

云南在解放前就有古籍修复技艺流传,清朝末年,昆明本土装裱社“含英阁”的书画收藏家刘文藩擅长书画修裱,1909年云南省图书馆成立之后,刘文藩常应邀到馆内对从事书画修复的工作人员进行教授和指导。1952年,云南省图书馆第一批专职修复师张保善、杨福入职,专门从事古籍、书画修复装裱工作,其师父正是装裱大师刘文藩。之后,杨福之妻杨敬仙也入职修复室,成为云南省图书馆第一位女性修复师。1979年,杨福、杨敬仙之子杨利群继承父母技艺,成为云南省图书馆第三代修复师。


图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云南传习所导师杨利群

传授“人工纸浆补书”技艺

2004年以来,杨利群传承带新,在馆内培养出包括自己女儿在内的8人专职古籍修复队伍,技艺传承队伍进一步壮大。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后,云南省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播速度加快,逐渐形成了以云南省图书馆为中心,向各州(市)、县古籍收藏、研究机构及个人辐射的态势。现云南省内通行的古籍修复技法几乎都源于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培训。如今,云南省图书馆在全省培养了第五代30余人的古籍修复骨干队伍,云南省古籍修复人才已形成梯队发展的良好态势。

 

图为云南省图书馆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古籍修复技艺

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主要有技艺完备、娴熟、细腻、精湛的特征。修复对象除大量的汉文纸质古籍外,还涵盖了不同材质的彝文、藏文、傣文、纳西族东巴文等众多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及经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前提下有创新性的发展,针对少数民族古籍的特点,创新性地将狼毒草运用于藏文古籍修复,首创“人工纸浆补书法”,并将人工纸浆补书技法成功应用于其它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抢救性修复,在国内开创了先河。

 

图为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向云南各州(市)、县古籍收藏、研究机构辐射

目前,云南省图书馆已建成面积达500多平米的古籍修复室、古籍修复培训教室、古籍保护修复传拓研习馆和云南典籍博物馆。自2008年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在云南省图书馆挂牌成立至2022年底,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师带徒的方式,抢救性修复汉文古籍2010113830叶,彝文古籍30415729叶,藏文古籍2566叶,傣文古籍9360叶,东巴经古籍40491叶,修复拓片90幅(68平米),拓印拓片941幅(约335平方米)。云南省图书馆以多种方式开展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修复,得到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业界的一致认可,为云南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图为2022年云南省第一期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在昭通市图书馆举办

 

图为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硕果累累

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从清晚期开始一直以师带徒、口耳相传,一代跟着一代,一代不负一代,一代超越一代,发展至今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传承体系,并结合专业培训、体验活动、学术研讨等形式传承发展广为应用,如今已成为地域特色鲜明的独特技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史文献部  杨敏仙    /文)

作者: 来源:
版权 ©云南省图书馆 2016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南路1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