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人类大瘟疫:一个世纪以来的全球性流行病
作 者:(英)马克·霍尼斯鲍姆 著 谷晓阳,李瞳 译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
索 取 号:R51-091/1074
馆藏地点:云南省图书馆自然博物主题分馆
《人类大瘟疫》出版于2019年,回顾了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到SARS、埃博拉、寨卡等近一百年爆发的流行性疾病。
20世纪初,现代医学和技术的高歌猛进曾让人类无比自信地以为自己已经战胜了流行病。然而我们错了。潜藏在自然界黑暗角落里的神秘病菌突然现身人类的大都市,导致成千上万人感染甚至死去。从导致上千万人丧生的大流感,到突然降临“天使之城”洛杉矶的鼠疫;从导致美国贵妇人神秘死亡的鹦鹉热,到感染后会出现大出血的埃博拉,每次疫情的暴发都令人猝不及防,打击着人类的自信。
病菌的突然到来会导致社会恐慌,甚至会引发一连串的社会和政治危机。但也有人迎难而上,去寻找病原体的真实面目。
通过抽丝剥茧的探案式写法,作者为我们揭示“微生物猎手”们是如何找到病原体和传播途径的,讲述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挫折,遇到过怎样的阻碍,不同的“猎手”之间产生过怎样的分歧,最后又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以及尚有哪些谜题至今仍未被解开。
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使人类文明空前进步,但也正是全球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病菌的全球扩散。短短几个小时,病菌就可能乘着国际航班跨越大洲和大洋,来到我们的身边,并在短短数天内,感染城市里成千上万的人。
正如本书的结语:“回顾过去一百年的流行病疫情,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将来一定会出现新的瘟疫和新的流行病。……瘟疫或许无法预测,但我们应该知道它们一定会再次来袭。”我们人类必将与病菌继续共存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全球性的流行病还将会不时地出现。如果我们可以不断反思过往的教训,在研究病菌的同时,不断改善导致瘟疫暴发的社会和环境条件,不再狂妄自大,也许,我们在应对下一场全球性流行病时能取得比现在更好的成绩。
马克·霍妮斯鲍姆尔,英国城市大学讲师,医疗史学者,曾担任《观察者报》首席记者,并为《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报刊供稿。自2003年起,他出版了4部世界传染病史的专著:2003年的《热病之旅:寻找对付疟疾的方法》(The Fever Trail in Search of the Cure for Malaria);2009年的《与恩扎一起生活:被遗忘的英国故事和1918年流感大流行》(Living with Enza: The Forgotten Story of Britain and the Great Flu Pandemic of 1918);2013年的《大流感流行史:死亡、恐慌和歇斯底里,1830—1920》( A History of the Great Influenza Pandemics: Death, Panic and Hysteria,1830—1920),以及本书《人类大瘟疫》。此外,他还在《柳叶刀》、《医学史》、《医学社会史》和《生命科学哲学》等专业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书评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