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温 棚室栽培的,在缓苗期定植后应保持棚内温度白天20~25℃,夜间15~20℃,以促进缓苗。随着外界温度逐渐升高,应加大通风量,棚温超过25℃时要放风降温。夜间保持温度10℃以上。此期温度管理的关键是不使棚温过高,以免徒长;不使棚温过低,以免造成植株冷害。待外界最低气温稳定在11℃以上时,可陆续拆除所有覆盖物,转入露地生产。
利用棚室进行秋延后栽培,可延长结果期,增加产量。在长江以北地区露地条件下,进入秋季从白露到霜降为16℃左右,距早霜10~15℃尚有时间,应将棚室的棚覆盖上去,转入秋延后生产的阶段,促其继续结瓜。结瓜的适宜温度是15~20℃,低于15℃或高于25℃.都会使授粉和瓜的发育受到不良影响。因此结瓜期间,在晴天的白天要严格控制最高温度在20~25℃,夜间12~15℃。扣棚初期,温度高,应加大放风,使温度不超过上限指标,以后随外界温度降低,再逐渐减少放风量和放风时间,加强保温,使棚室里的最低温度不低于5℃。
保果 佛手瓜的雄花要比雌花迟开4~6天,致使花期不遇,前期1~5个雌花不能授粉结实,因而产量减少30%~50%,可用200毫克/升的赤霉酸溶液或15~20毫克/升的对氯苯氧乙酸钠溶液处理。方法是,上午将当天开放的花进行药液蘸花或喷雾。喷雾时,用左手食指、中指夹牢花柄,右手持喷雾器对准柱头喷药,以免碰落花朵。经过这样处理后的花朵,不但坐果率提高,而且能促进果实的生长,瓜的商品性状也较好。但必须注意,用激素处理过的瓜,不能留作种瓜,药液应随配随用。棚室栽培的,秋季盖棚后,传粉的媒介大为减少,宜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促高产稳产。
防害 佛手瓜病害较少,主要发生灰霉病。发病初期,可用50%腐霉利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剂15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佛手瓜易遭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危害,可结合浇水施药防治。
采收 食用以瓜龄20天以内,瓜皮嫩绿为好;留种以瓜龄25天左右,重200~300克,瓜皮嫩中泛白为宜。一般每株佛手瓜可采瓜200~600个,667平方米产量可达3000~5000千克。食用瓜在2~10℃的环境下,可鲜存到翌年4~5月,可弥补淡季蔬菜不足。留种瓜用纸包好,防止碰伤,在保温(6~10℃)、通风、保湿的环境下贮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