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English
[登录]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手机云图 | 网站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云南省图书馆>> 古籍保护>>正文内容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4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普学旺(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主任)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全省2 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献古籍和口传古籍,它们是各民族先民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云南少数民族古籍以种类多、历史久、载体多样而独具优势,是云南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一宗重要文化遗产。号称象形文字“活化石”的东巴文和东巴经早已享誉世界,号称8万4千部的傣族贝叶经的神秘和丰富内涵令多少学人神往,号称具有5000年以上历史的彝文古籍及其文献则被学人作为研究中华远古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纳西族史诗《黑白战争》已成为研究人类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交替时期社会发展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彝族的《阿诗玛》享誉五洲四洋,彝文《双柏彝医书》的成书年代比《本草纲目》还早7年,彝族史诗《阿黑西尼摩》已成为研究中华母系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傣族史诗《十二头魔王》则再现了印度与中国千年前的文化交流史,弥补了汉文献记载的不足;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更是祥细记录了哈尼族漫长的迁徙历史,为哈尼族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如今,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藏族史诗《格萨尔史诗》、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等已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傣族贝叶经《粘响》、彝族古籍《百乐书》和《尼苏》、纳西族古籍《东巴舞谱》等古籍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更为可喜的是,在2003年的世界遗产评审大会上,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被评为世彝记忆遗产,这是我省少数民族古籍首次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以上仅仅是云南众多珍贵少数民族古籍遗产中的冰山一角,在云南这块神秘的土地上,达到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条件的少数民族古籍至今仍达数千件以上。云南少数民族古籍不仅是一宗云南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今后云南独具优越的世界级文化资源,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宝贵价值将日愈显现。因此,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古籍,前景广阔,意义深远!

一、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整理出版和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根据中央整理我国古籍以及国务院抢救、整理出版少数民族古籍的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云南省于1984年成立了“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负责组织、联络、协调、指导全省的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整理出版工作。之后,西双版纳、昭通、文山、红河、楚雄、迪庆、玉溪、丽江、曲靖、临沧等州市以及石林、禄劝、勐海、勐腊、宁蒗、峨山、江城等县均先后成立了古籍办公室或民族研究所(室)等民族古籍工作机构,其他一些州县的文化、文物等部门也开始把民族古籍的抢救整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从省到州县基本形成了民族古籍机构网络。

    按照“救书、救人、救学科”的精神,云南省先后召开了三次全省民族古籍工作会议,并分民族召开了哈尼、彝、瑶、苗等民族的古籍工作会议,举办了回、壮、藏、彝等民族的跨省区古籍工作协作会议,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对民族古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此外,省里还举办了民族古籍专业人员培训班,并选派数十名有志于民族古籍工作的各民族青年到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迄今,云南省已形成近300人的民族古籍专业或兼职人员队伍。

    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现已初步查明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蕴藏量达10余万册(卷),口传古籍4万余种,其中已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献古籍3万余册(卷),口传古籍1万余种。在已抢救的少数民族古籍中,云南省民族古籍办抢救古籍5000余册(卷),建成了我省种类最多、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少数民族古籍资料库;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抢救纳西东巴古籍8000余册,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抢救彝文古籍800余册,迪庆州藏学研究院抢救藏文文书1000余种,德宏州语委抢救傣文古籍400余种,西双版纳州古籍办抢救傣文贝叶经和古籍3000余册(卷)。

    此外,从省到州市县有关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民委等部门也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古籍近万册(卷)。民族古籍的翻译出版也取得了可喜成绩。省民族古籍办在组织、联络、协训、指导全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同时,有选择地出版了一套《云南民族古籍丛书》,现已出版彝、傣、纳西、回、哈尼、白、苗、瑶、基诺、藏、普米、傈僳、景颇等民族的古籍70余部;大理州出版了《大理丛书》,现已出版《金石篇》、《本主篇》等20余册;丽江市集数十人18年的翻译整理心血,结集1000多卷东巴经,出版了5000多万字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西双版纳州规划编译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现已出版40卷;楚雄州编译出版了《彝文古籍译丛》,现正投入1000万元规划编译出版《彝族毕摩经全集》100卷,现已出版20卷;玉溪市出版了《玉溪地区彝文古籍丛书》,红河州出版了《红河民族古籍译丛》,昆明市石林县出版了《石林民族古籍丛书》。此外,一些州市的有关部门也整理出版了一批少数民族古籍图书。

    在各民族民间口传古籍的搜集整理出版方面,2003年,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辑出版了收录云南26个民族具有代表性口传古籍2000余种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上下册)、《中国民间歌谣集成·云南卷》(上下册)、《中国谚语集成·云南卷》(上下册),计600余万字。此外,省民族古籍办组织100余位专家,用6年时间编撰出版了《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大型目录学巨著,此书收录云南26个民族长期流传于民间的2万余种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目录学要求写成提要作全面系统介绍,分为《神话传说卷》(上下册)、《民间故事卷》(上下册)、《史诗歌谣卷》(上下册)出版,成果字数达800余万字,可谓云南各民族口传文化遗产的“四库全书”。

    这些古籍的出版,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引起全国乃至国际文化界的广泛瞩目,并纷纷获得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奖项,在继承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同时,为宣传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正以每年上千册(卷)的速度在流失,抢救整理和保护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早在1934年,著名学者杨成志在云南昆明郊区考查时即已发现,彝文古籍正不断流失。他写道:“罗罗(今彝族)原是一种有文字的部落,渊源颇远。其文经向来不为汉族人士所推崇及发扬以至逐日失传,诚大可惜!”这是建国前关于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流失情况的记录。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省少数民族古籍流失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古籍原件的流失。据统计,除已征集保护的而外,我省仍有7万余册(卷)少数民族古籍散存于民间。这部分古籍,由于保管不善(或无保管意识)和其他诸多原因,其流失之快,实为始料不及。如新平县平甸乡李自强的父亲是彝族毕摩,存有上百册彝文古籍。数年前毕摩去世时,其家人把全部彝文古籍搬出门外堆放在屋檐下,不久便散失殆尽;个旧市保和镇李仲芳毕摩收藏有一部《彝药书》,具有较高的医药研究和实用价值,但毕摩去世时被作为随葬品烧毁。类似事件,在其他地区或民族中仍时有发生。以此相反的是,国外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商人或不法分子却看到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商业价值,并悄悄深入民间购买民族古籍文献至沿海地区或国外出卖,如有的瑶族古籍被泰国人买走了,有的藏族唐卡绘画被外国人盯上了,并出高价来购买;有的东巴经书则被人偷到广州市场出卖,在丽江古城里还有人在偷卖东巴经书……总之,云南的少数民族文献古籍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冲击。

二是精通古籍的人才的流失。民族古籍大多由民间知识分子、祭司、民间艺人等所掌握使用,精通古籍者本身为数不多。随着岁月的流逝,迄今精通古籍者更是越来越少。如1983年丽江组织召开的东巴座谈会上,参会东巴有60位,至今,这些东巴多数已去世。当时为翻译东巴经而由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聘请的10位大东巴,如今已去世9人,剩下的已是病魔缠身,风烛残年。好在经东巴文化研究所近20年的努力,1000余种不同的东巴古籍已翻译整理出版。一批东巴古籍已得到抢救,但至今仍散存于民间或散存于全国各地图书馆等有关部门的其他东巴古籍,则因多数东巴现已去世,无人能释读而变成“天书”了,从而造成少数民族古籍的间接流失。类似情况,彝族、傣族、瑶族、壮族中尤为突出。

三是无文字民族的口传古籍的自然流失。云南各民族的口传古籍达4万余种,这部分古籍主要靠各民族民间艺人来传承。近年来,由于财力等限制,各民族口传古籍抢救不力,流失严重。如元阳县黄草岭乡杨批抖老人,是当地哈尼族群众中有影响的民间艺人,能诵唱数万行的古歌;该乡马普成老人亦能诵唱数部长诗,但都因年老体哀在前两年去世了。这种现象,按恩格斯的话说,就是在地球上消逝一座民族文化“图书馆”。在云南各民族中,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当前,随着各民族民间艺人的不断仙逝,各民族以“根谱”来形容的口传古籍已到了消亡的边缘。

    值得注意的是,已抢救保护的少数民族古籍的命运也不容乐观。如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已抢救清代少数民族古籍5000余册(卷),其中2000余册(卷)有待修复;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所抢救东巴古籍中约有1500册(卷)有待修复;西双版纳州民族研究所所收集古籍3000余册(卷),中约有800余册(卷)待修复;德宏州语委所抢救古籍中有180余册(卷)待修复……,在全省已抢救的30000册古籍中,有三分之一以上古籍亟待修复整理。特别是上述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单位,没有一家具备恒温测湿等监控条件,大多把古籍存放在办公室的木柜中,防火防盗能力极为薄弱,都没有具备收藏文物古籍的条件和要求。国家文化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官员视察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的古籍保护情况后说:“所收藏的古籍是最珍贵的,但保管条件是最差的!”云南省政协民族文化调查组视察省民族古籍办古籍资料库后说:“珍贵的古籍与简陋的保管条件极不相称,看后令人心痛!”因此,我省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和管理条件亟待改善。

    总之,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整理和保护任务非常艰巨,非常迫切!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文化遗产是我省软实力建设中可资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古籍,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感召力;尤其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具有特殊的意义,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古籍文化遗产资源,理应成为我省软实力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

作者:本站 来源:云南省图书馆
版权 ©云南省图书馆 2016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南路1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