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English
[登录]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手机云图 | 网站导航
图书借阅部2013年10月新书推荐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30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书    名:先  知

作    者:朱大可

索 取 号:I206.7/2541

馆藏地点:三楼文艺图书借阅室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繁荣期”中,各个流派争奇斗艳,诗人、作家争相在时代的舞台上展现着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作为那段岁月的见证者、参与者,朱大可积淀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文学批评与文学的发展一起,站在了那时的巅峰。他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均来源于此。
  现在将这些文章结集再版,为读者展现的是中国文学“重生—繁荣—衰微”的历史画卷。这本《朱大可守望书系:先知》所流露的,不仅是对“峥嵘岁月”中各色文学人物、各种文学流派的怀念和致敬,更是对作者之前判断和预言的一种验证。作者当时的疑问和回答,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学发展的现状。现在重新让更多的人聆听这位“先知”的话语,不期“力挽狂澜于既倒”,只望能在这聒噪的世界中,有人能看到那一道犀利的智慧光芒。

 

 

 

 

书    名:密使:来自斯德哥尔摩(上、下)

作    者:(日)佐佐木让 著 张文颖 译

索 取 号:I313.45/2424/05

馆藏地点:三楼文艺图书借阅室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意大利投降,柏林被攻陷,孤立无援的日本在美军的激烈空袭下,对战局更加绝望。日本政府中的一股势力开始摸索通过苏联来停止战争的方法。日本驻斯德哥尔摩海军武官大和田市郎,在临死之前刺探到了机密情报,日本灭亡之前必须将此情报送回政府高层,他悄然派出了两名密使:失去日本国籍的赌博师森 四郎和前波兰情报上校格温斯基。两人携带关乎日本未来的重要情报从斯德哥尔摩出发,他们必须要突破同盟国军占领下的德国,以及准备对日参战的苏联,横穿亚欧大陆到达两万公里之外的日本。

本书故事来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二战日本驻斯德哥尔摩武官小野寺信大佐之妻小野寺百合子回忆录《波罗的海海畔——武官夫人的战争秘史》,并以全新的方式,揭开了二战末期关于日本的重重疑云。

 

 

书    名:观照:一个知识分子的禅问

作    者:林谷芳 孙小宁

索 取 号:I267/4484/5

馆藏地点:三楼文艺图书借阅室

一位是华人世界深具影响的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一位是具知识分子敏感、深思、视野开阔特点的记者,林谷芳与孙小宁二人在《十年去来》、《如实生活如是禅》之后,第三度以对谈的形式,就时下内地知识群体与精英人群最焦虑的议题与最焦灼的话题进行叩问与开解。面对问者的困惑与纠结,答者一一以“观照”拈提之,提醒应该摆脱语言尤其是概念的抽象,回到具体的人与具体的情景,尤其是破除知识带来的优越感与傲慢心,才有可能回到生命的安顿。

 

书    名:纠 缠

作    者:马 原

索 取 号:I247.57/7771/3

馆藏地点:三楼文艺图书借阅室

自2012年带着长篇小说《牛鬼蛇神》重回人们的视野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马原又完成了新作《纠缠》。这部以遗产纠纷为主线的小说中,马原展示出了迥异的写作风格。

在这部新作里,马原综合了一些畅销书的方式,内容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主人公不断遭遇麻烦处于无数纠缠的状态,马原说他在卡夫卡的小说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马原认为这也是今天人们的常态,几乎每个人在日常生活里都会发现自己遇到“纠缠”。

翻开本书,马原将带你批阅物欲横流中的世态炎凉,爬梳法理与人情的纠葛,透析心灵与现实的纠缠,直抵人性的幽微深省。

 

 

书    名:从莫斯科到古拉格--俄罗斯历史上的光辉与黑暗

作    者:(英)波隆斯基 著 鲁创创 译

索 取 号:K512.0/3474

馆藏地点:三楼社科图书借阅室

本书以莫洛托夫的居所和其藏书室中的藏书为起点,以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地点为线索,追索俄罗斯历史中光辉与黑暗时刻。作者不仅关注这个国家被战争、饥荒、大屠杀和集权统治笼罩的过去,也同时挖掘伟大作家、诗人的宝贵遗产——他们高尚的人道主义、被扭曲的视野、民族主义的幻梦、史诗般的对战争和恐怖的回应,以及他们对精神价值和自然科学的笃信。

 

 

书    名:胡适:孤立的人最强大

作    者:李 伟

索 取 号:K825.4/4732/021

馆藏地点:三楼社科图书借阅室

身为“20世纪中国思想第一人”或“当今世界上最聪明的六个人之一”的胡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他与鲁迅齐名,是海峡两岸各自推戴的“文化英雄”。胡适的一生涉及了中国政治、学术的各个领域,凡是讨论近代中国的议题,大概都绕不过胡适。目前书店中有关胡适的书不少,一类是胡适先生自己的作品,如《四十自述》《胡适文存》《胡适文集》,或唐德刚先生为他作的《胡适口述自传》等;另一类则是他人所写的有关胡适生平与思想的专书,如李敖的《胡适评传》、余英时的《重寻胡适历程》等。

李伟的这本书与上述两类作品都不相同。他细读了胡适先生的“夫子自道”,又吸收了学术界许多严谨的论著,再以清晰流畅的笔调细致地描述了大师的一生。这样的工作并不容易,这不但因为胡适生平涉及的人物、事件错综复杂,对他的评估分歧很大;另一个原因是胡适的思想与许多作为都是超越时代的,眼光不够敏锐者往往看不清楚。胡适先生的成就与限制,要经过历史的积累、沉淀,到21世纪时才看得清楚。因此,成书于当下的这本书必然具有独特的天时与维度。

 

 

书    名:读懂金融的第一本书

作    者:陈思进

索 取 号:F830-49/7463

馆藏地点:三楼社科图书借阅室

知名金融专家陈思进在书中带领我们发现财富的密码:1.金融跟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关系到你娶什么样的妻子,嫁什么样的丈夫,建立什么样的家庭关系,生活得是否有尊严;2.由于股市说穿了是个零和游戏,而我们一旦参与这场游戏,就要付出各种费用,于是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最后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而只有玩“OPM”(OtherPeople'sMoney,别人的钱)才是玩股票的最高境界,才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3.目前,中国房市中的价格已高到让交易几乎无法继续的地步,不过幸运的是,中国还没有像美国那样,在金融领域实行全面证券化。但是中国已经打开了大门,国际金融资本已然大举挺进中国市场,它们将一如既往,在获得利润后转身离去。事实上,国际金融霸权早已在中国房市上掠劫了一波财富,那么在游说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之后,情况将如何?

 

 

书    名:大量阅读的重要性

作    者:李家同

索 取 号:G792/4037

馆藏地点:三楼社科图书借阅室

为什么要大量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大量阅读可培养哪些能力?应该为孩子选择哪些读物?
  基础得靠阅读来奠定,大量阅读是基础教育的起点。“不能阅读”和所谓的文盲不同,它是指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却弄不清楚里面在说什么。我们的教育过于咬文嚼字地专注细节,这已和阅读本身无关,会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想象能力。基础根基若没有打牢,更会往上延伸到高等教育,甚至危及整体社会和国家的竞争力。
  本书源自李家同教授近年不断走访台湾各地的演讲,讲题即为“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在书中,作者深刻总结了“不能阅读”的危害和“大量阅读”的益处,并与读者分享了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最后,作者以浓郁的人道主义笔触,为缩短城乡阅读的差距,让所有的孩子共享阅读的乐趣而深情呼吁。

 

 

书    名:数学文化透视

作    者:汪晓勤

索 取 号:O1-05/3164

馆藏地点:四楼自科图书借阅室

本书以精彩的历史故事、丰富的插图,充分表现了数学文化的魅力。可读性、原创性十分强,图片极为丰富,内容包括:自然界的数学奥秘(对称、螺线、蜂巢结构、神奇的斐波那契数列)、文明的足迹(勾股定理、测量问题、太阳系行星轨道的规则,曲线与微积分)、数学常数及其历史(π、i、e)、建筑的几何之美、艺术中的数学原理(名画的透视性质、莫比乌斯带)、跨越文理之间的鸿沟(小说与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数学主题)、有趣的作图问题、各种数学游戏(拼版、棋类)、历史上一些数学家的轶事等。

 

 

书    名:雾中黄花梨

作    者:张世科

索 取 号:S792.28/1242

馆藏地点:四楼自科图书借阅室

雾中黄花梨是一本介绍黄花梨相关知识的普通读物,介绍了当下深受藏家追捧的明式黄花梨家具从名称溯源到分类特征及优劣辨别都一一道来,作为一本初学者的入门级读物是很合适的,能够让读者学到一些业内的常识。内容包括:黄花梨的已知与未解;云遮雾绕的海南黄花梨;似是而非的越南黄花梨;亦庄亦谐的黄花梨家具;步步惊心的古家具收藏。

 

 

书    名:大数据的力量

作    者:郭昕 孟晔 编著

索 取 号:TP274/0762

馆藏地点:四楼自科图书借阅室

本书联系当前大数据的发展现状,对照微软、IBM、GE等世界500强企业对大数据的应用,从应用大数据的行业、大数据人才争夺战、大数据应用关键技术、中国大数据的发展前景等角度,立体解读了大数据对我们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的改进,以及大数据在企业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应用。

本书从直观到理性、从现象到规律、从手段到目标对大数据的来龙去脉给出了既清晰又系统的见解,而且资料详实,是一本启迪嘈杂时代的人们深入了解信息经济和社会未来的难得的读物。

 

书    名:法伯睡眠宝典:如何顺利解决孩子的睡眠问题

作    者:(美)法伯 著 戴莎 译

索 取 号:R338.63/3426

馆藏地点:四楼自科图书借阅室

孩子是否在晚上总是很难入睡,半夜又总是醒来;孩子被夜惊、梦游、噩梦深深困扰;孩子上课时总是昏昏欲睡;孩子睡觉打呼噜、尿床,还莫名其妙地撞头……为人父母,你是否还未尝够亲子之乐,就被孩子的睡眠问题折磨得精疲力竭?

这本在美国畅销近30年的《法伯睡眠宝典》漂洋过海,带来了最著名的法伯睡眠法,为头疼不已的父母们一一解除烦恼。身为哈佛医学院教授、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儿科睡眠疾病中心主任的理查德·法伯博士运用大量的临床实例,详细具体地阐述了如何判断并逐一解决孩子的睡眠问题。让孩子睡得安稳,让父母睡得安心。

 

书    名:宠儿(1987年国家书评奖获奖小说)

原 书 名: Beloved

作    者:Toni Morrison

出 版 社:名著出版社(2004年再版)

索 取 号:E/I712.45/M882

馆藏地址:四楼外文图书借阅室

书评介绍: 莫里逊的第五部小说《宠儿》落笔有声、用词精美,堪称一部宏大的作品,倍受美国民众赞美及批评。这个发生于战后俄亥俄州的故事,讲述了在历史的创伤和阴影的双重折磨下,昔日在肉体和精神上饱受凌辱与摧残的奴隶们奴隶“忘记过去”的故事。1873年,西斯和二女儿丹尼弗居住在怀俄明的房子里,这幢房屋处处充满了“一个死去婴魂”的愤怒诅咒。西斯的有位常常向奴隶祈祷自由的善良婆母,这位老妇后来悲惨地死去了。西斯带着刚生下的孩子逃出奴隶主庄园以后,是婆母一直在照顾她,死去大女儿的灵魂和两个儿子相遇时,婆母总在安慰她。可是,两个男孩还是倍受惊吓,十三岁的时候都离开了家。保罗住进来了,他和西斯一样,曾经都是“美丽小屋”庄园的奴隶,这座庄园有两名主子——一个很“开明”,另一个十分邪恶。保罗帮助西斯驱赶屋子里的鬼魂,并听西斯讲往事。可有一件事,西斯却没有告诉保罗,正是这件事的阴影把保罗赶出了这幢屋子。保罗还没有离开屋子的时候,他看着西斯对死去女儿“宠儿”的灵魂那种虔敬,觉得有些困惑。西斯经过了数年离群索居的生活之后,终于让自己得到了救赎。宠儿对于母亲的爱那种畸形的恨也随着自己的死去而消亡。莫里逊透过虚幻而环环相扣的故事表象,直视一位暴力受害者的隐秘内心,在没有民族尊严的时代里,讲述了一幢阴暗诡秘的房子里发生的所有故事。

这部作品已由潘岳和雷格翻译为中译本,2006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中译版(索取号:I712.45/4464/0)馆藏于三楼文艺图书借阅室。

作者简介:托妮·莫里逊生于1931年2月18日,美国小说家、编辑、教授。她的作品以长篇小说为主,善于用生动的对话和精致的人物描写而著名。她的作品有《最蓝的眼睛》、《苏拉》、《所罗门之歌》和《宠儿》。她曾受聘为戏剧《玛格丽特·加纳》撰写过剧本。1975年,莫里逊的作品《苏拉》成为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之作,1977年,她的作品《所罗门之歌》赢得了全国读者的关注。此后,她便成为了继理查德·怀特之后的第一位受人喜爱的黑人作家。1988年,长篇小说《宠儿》获得普利策文学奖,1993年,这部小说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96年,莫里逊被国家图书基金会授予“杰出美国作家”的奖章,这个奖专为“以毕生写作丰富我们文学宝库的作家们”设立。2012年5月29日,莫里逊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书  名:苏拉(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原书名:Sula

作者:Toni Morrison

出版社:伦敦名著出版社(2005年)

索取号:E/I712.45/M878

馆藏地址:四楼外文图书借阅室

书评介绍:俄亥俄州附近有一片叫波特的黑人区,这个区恰好位于白人富商聚集的迈德伦城内的山顶。在这个地区,白人和黑人因为争夺这块地,留下了长久的矛盾。波特有一位一战老兵,名叫夏德拉,他打战归来的时候衣衫褴褛,无法适应复杂纷乱的世界。他常年住在郊外,想过平静而有规律的生活,他平静自己生活的方法之一,便是创造的一个节日里分散对死亡的恐惧感,他把这个日子称为“国家自杀日”。起初人们对此很反感,但年深日久,住在这里的人都习以为常了。

    波特城里的奈尔和苏拉,是两个截然不同家庭里的孩子,奈尔的家庭循规蹈矩,而苏拉的外婆和母亲却一贯因为不守规矩被视为是城里的异类。尽管家庭如此不同,但少年时代的她们,却亲密无间。可是,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改变了一切。一天,苏拉抱着邻居家的小男孩“鸡仔”玩,不小心失手了,鸡仔就掉进河里淹死了。尽管她们没有恶意,但她们谁都不向别人提起此事。从此,两个女孩之间开始有了裂痕。后来有一天,苏拉的母亲衣服着火,痛苦地葬身火海,外婆在窗口目睹了女儿的惨状之后,从阳台上纵身跳下,摔死在了花园里。

    毕业后的奈尔嫁了人,开始过贤妻良母的生活,苏拉却与其分道扬镳,选择了轻视传统的独立生活。奈尔结婚后,苏拉便离开了波特城,一走就是十年。十年后,苏拉回到波特城,因为她蔑视传统的行为,被城里的居民们视为罪恶之人,这种憎恨对苏拉淫乱的生活有一定的收敛。可是,后来苏拉和奈尔的丈夫朱迪同居,奈尔被抛弃,居民们和苏拉的矛盾再次激化。很讽刺的是,苏拉这个罪恶形象的出现,却让周围的人们更懂得和谐相处。奈尔和苏拉断绝了关系,但在1940年苏拉去世之前,她们竟然勉强和解了。苏拉去世之后,整个波特城的和谐生活很快的结束了。

评论人芭芭拉认为《苏拉》是一部同性恋小说。此说并非由于苏拉和奈尔像一对同性恋——她们也不是同性恋者,但是这部作品却很犀利地批评了男女恋爱关系。

 

 

书    名:路(2007年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

原 书 名: The road

作    者:Cormac McCathy

出 版 社:匹克多出版社(2007年平装初版)

索 取 号:E/I712.45/M478L

馆藏地址:四楼外文图书借阅室

书评介绍:如果把这部作品和作者其他优秀作品比较,它仍然堪称一部成功之作,值得重读。在这部类似塞缪尔·巴克特《像死一样活着的夜晚》的寓言故事里,作者麦卡锡把他的写作主题推向了一个巅峰。在麦卡锡以往的作品里,故事的背景大多是近代的西部和南部地区,在这部作品中,麦卡锡却创造了一个前途未卜的梦魇世界。一场大火让整个国度化为灰烬,放眼望去,到处是烧焦的人类遗骸。一对父子便在这样一片萧条颓败的土地上努力搜寻着生存所需之物。这两位主人公没有确切的名字(只知道儿子叫父亲“爸爸”),父亲常常会在颓丧中回想起美好的过去,也一次次在梦里回到过去。儿子出生在一个难以预知未来的时代,未来会是一个末日灾难?还是一场杀戮?他从不知道。孩子的母亲因为害怕这不可名状的恐惧,于是她选择了自杀。父子俩寻找着生存的点滴希望,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心怀热火”的“好人”,而此时,大多数能幸存下来的人都成了吃婴儿的 “恶人”。父子俩为了活下去,必须在阴霾、死寂的天空下不断前行。他们向着远方海洋的方向走着,他们认为,海那边或许不会有美好的生活,但海边却是灾难的尽头。一路坎坷和危险不断的旅途上,儿子始终是整部小说的精神内涵。父子之间有一种温软的东西,即便在人类对所有善恶的界定都消亡之后,这种温软的东西仍然能够展现出人间至善。在处处充满着死亡和杀戮的世界,有时也偶尔闪出星星点点的喜悦之光,这些星光出现在父子二人偶遇到一位老者的时候,老者成为了小说中戏说莎士比亚哲学的角色。在麦卡锡这部小说里,句子比其他小说的句子要简短,但作者的行文却让末日的惨淡凄然与诗化的人物形象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令人久久难忘。

    这部作品的绝美之处,便是作者对“死亡是唯一真实”世界的描绘。2007年,作品被授予普利策小说奖,同年3月,作者麦卡锡就作品的创作接受了奥普拉·温弗雷在《奥普拉读书会》栏目中的访谈。2009年,澳大利亚导演约翰·希尔卡特将此作拍摄为电影(中译名《末日危途》),该部电影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并获圣地亚哥最佳影评奖。同年,作品的中译版《路》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杨博翻译),现馆藏于中图大库(索取号I712.45/5028/01)。

作者: 来源:
版权 ©云南省图书馆 2016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南路1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