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新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带图片的信息!
盍什节,也作“阔时节”。“盍”是年,“什”是“新”的意思,即是新年。过去,傈僳族在习惯上以十二属相推算日子,一个月份作三二,没有闰月,也不像夏历那样分大小月。“盍什节”是傈僳族最主要的节日,所以人们从很早就开始进行筹备。首先准备过年用柴禾,进入十二月中旬,要用十多天砍过年用的柴,最起码也要够十三天所用的。在二十六、二十七两天(傈僳历时猪日和鼠日)舂醮,准备好13天吃的粮食。二十八日〈兔日〉杀猪宰羊煮酒,清扫房间。二十九日〈龙日〉,蒸天雄米饼,这是为死去的祖父母、父母和兄弟等近亲上供用,同时也是过年期间家人食用的糕点。这种糕饼不同于其他食物,除去婚丧事外,一年就做这一次。这一天还要采折松树枝,松枝数目要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他们以为松树四季常青,枝上出油,能去疾病。三十日(蛇日)是除夕,晚上全家人无论有什么事都要回到自己家里。从除夕开始,禁止到别人家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家也不能来往,直到初三后才解除限制。一、二、三、五、七、九、十三,全家必须吃干饭,认为只有这样才不生病。十三日结束。
刀杆节。刀竿节是傈僳族又一个重要的节日,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云南腾冲、保山、怒江等地在每年二月初八举行称作“上刀竿”、“下火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或形式的活动。1985年初,“上刀竿”被正式列为云南省不数民族传统节日之一。
“爬刀竿”那天上午,人们用藤蔑框围住场地,20多个汉子捆扎刀竿:把两棵十四、
“除牛刑”。武定、禄劝一带傈僳族群众每年大年初一要除牛刑。据说牛原来是天神,因犯法而被罚到地下人们服苦役的。因此每年这始,人们要祷告上帝,说牛在过去的一年里为人耕地,给人们带来了吃和穿,祈求上帝减免牛的罪,让其将来仍然回到天上去。故而叫做“除牛刑”,即替牛赎罪之意。
初一的早晨,在人们吃饭之前的三十晚上煮好的肉汤、肥肉、盐拌米饭先喂牛,至少要喂用以耕地的牛。早饭后各家(当然是有牛的)安排未婚的男或女去放牛。这一天,全村的牛都被赶到同一个方向的山上去放牧。
新米节。每年十月下旬是傈僳族的新米节。这时节,玉米黄了,稻谷黄了,满怀丰收喜悦的傈僳人不由欢腾起来:“新米节到了!新米节瓜切切(跳戛)!”
新米节时,傈僳族人背着背篓,提着蔑筐,到田里拔来金黄饱满的谷穗,拿回家用饭碗刮落谷粒,谷草留作第二的秧草。新谷放进锅炒脆,再倒进碓窝舂成米。蒸熟了的新米饭全倒在簸箕上,与热气腾腾的肉、肉汤反复搅拌好。这时,满屋子香气飘散,逗得馋猫和家狗团团转。一家子人亲亲热热,高高兴兴围坐在桌前。且慢,人是不能先吃的,必须给狗一碗新米饭之后,全家人才能拿起筷、端起碗,开始吃香喷喷的新米饭。
新米节的晚上,一家人喜气洋洋地围坐在火塘旁,说着白话,喝着米酒,谈笑歌唱。然后男女老少到寨子中手拉手,脚合脚,进行跳戛,一般要跳个通宵。人们唱着新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