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苍山十八溪从北向南的第二条溪流叫万花溪,它由沧浪峰和五台峰所夹。万花溪发源于花甸坝,据说它因常年落花缤纷而得名。
花甸坝白语称“活赕”,即“花的坝子”。它位于云弄峰和沧浪峰的西背,是在第4世纪“大理冰期”由冰川的作用堆积而成的断层带高山峡谷盆地。海拔
从喜洲进花甸坝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从周城出发,西行至沧浪峰山麓,顺旗鼓山盘山路至小花坝,然后到达花甸坝中心,约6小时;另一条则从喜洲镇出发,西行到五台峰的宏圭山,继续攀登至山顶,然后往北行至山口,平路达花甸坝中心,同样约6小时。
早在明代嘉靖年间,李元阳在《花甸记》中记述了花甸坝的历史和景致。他记道:“按野史,谓此中有四村,曰黄熊窝,曰狼香,曰杉树,曰乳牛墩,当是避世高蹈者居之。在晋时为吐蕃略地,遂无居人。”所谓野史不知是什么书,但从他的记载中却可以知道,在晋代以前,花甸坝是隐居者的世外桃源。在游记中,李元阳把花甸坝的景致描绘得很美,他写道:“山行10里,入万花溪。异卉秀葩,名不可辨。……行五六里折而北,豁然夷旷,平甸20里 ,净绿如拭。”他走的是五台峰这条路。他见到的景致是:“万木阴森,千重苍翠,奇花异萼,缀秀重璎……广甸之中,水竹区别,游人来往,度竹穿花,既过一区,复见一奥;既度一奥,又见广原。”何等优美,简直是一块天堂般的乐土,而且当时已是“游人来往”的高山旅游胜地。
明末清代以后,大理战乱频繁、匪祸蜂起。花甸坝往往成了进攻大理的关隘,比如清同治年间清军就是从这里攻入大理镇压杜文秀起义的;花甸坝又是土匪盘踞的地方。花甸坝成了“荒甸坝”,喜洲老百姓把“去花甸坝”当作是冒险的代名词。
1956年,大理周城青年突击队进花甸坝开垦荒原。1958年5月花甸坝药材场建立。他们在 肥美的土地上除种植马铃薯、大白豆、油菜、啤大麦等农作物以及桃、李、苹果等果木外 ,先后种植成功大黄、木香、付子、人参、乌头等药材。近年来,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帮助下,药场又从国外引进山嵛菜、郁金香等植物品种,并已种植成功,现已扩种山嵛菜148亩,经济效益可观。花甸坝还有珍奇花卉黄牡丹,如能大量扩种栽培,对旅游者将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在花甸坝的东面云弄峰西背还有一块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