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塔位于大理古城(中和镇)西北
在一千多年前要建这么雄伟壮观的古塔,决非易事。相传是采用建一层塔理一层土的办法,建塔的土坡远及十里之外。1979年在对三塔维修加固时,曾在千寻塔内发现了写经、经卷、铜镜和金、银、木、水晶等佛像,各种药材共600余件,对研究古代大理具有重要价值。三塔及其出土文物,为研究南诏、大理国历史、宗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大理风景名胜区重要景点。寺内三塔博物馆、唐建极铜钟可供参观。还有各种大理石、扎染等民间工艺作坊、摊点,形成了一条颇具民族特色的“大理石街”,为三塔旅游景点增添了情趣。其南有著名的“三塔倒影公园”,可供人们留影纪念。夜晚三塔增设灯光照明设备,三塔更加光怪离奇,可供人们夜游。
三塔是去大理旅游的必到之处。
玉柱标空光耀千古
——大理三塔
大理三塔,位于大理城北约
“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高
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二层,下层边长为
三塔旁,原有规模宏大的崇圣寺。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 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祜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 43514斤。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保存较好。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道。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然世事沧桑,巨钟已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十年动乱,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一起,今已无存。
三塔建成千余年来,饱经风霜,经受了历史上多次强烈的地震。史载: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地震,千寻塔“裂二尺许,形如破竹”,后“旬日复合”。1925年地震,塔顶震落,残破益重。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l961年将三塔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三塔进行了精心维修。值得重视的是,在维修过程中,于千寻塔塔顶和塔基内清理出南诏、大理时期的佛像、写本佛经等文物600余件。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其中一尊金质造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