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English
[登录]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手机云图 | 网站导航
《学习认知事物的方法——田野调查及其报告撰写》介绍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1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作者:那马兰·海尔斯特等 编撰
出版: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8
索取号:E/C95/H196
馆藏地址:云南省图书馆外文图书借阅室
 
内容框架
导言 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在“危机”中认识问题
第一章    认知、非认知、新认知
第二章    本地知识到人类学认知的转化:知识属于谁?
第三章    没有笔记的认知
第四章    认识舞蹈:芭蕾舞田野调查的框架
第五章    作为自予和他予的知识
第六章    自身的知识:田野调查、权力及新认知体系的构建
第七章    什么让腾东山上石堆很神圣?印度锡金人类学知识产生中的奇迹、意图以及环境行动
第八章    学会观察:世界的角度、专业视野以及专业实践
第九章    抢救国家理论
 
内容选译
第十章    本地知识到人类学认知的转化:知识属于谁?
导言
    人类学知识的产生是我们内化他者知识的一个系统的、具有阐释性的分析变化过程,最终将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通过把不同方面的认知集中到一个思想体系里,并按人类学家自己选择的模式来对这一体系进行阐释,这个过程完成之后,人类学知识就产生了。尽管这个过程有时候会也不尽然,但我认为,这与普通对话没有什么区别之处,这是人类接受异文化思想的一个简单的过程。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学派的阐释方法都一样。在此篇论文中,基于对自己田野调查经历的思考,我们说使用的阐释和分析方法让民族志撰写更重于田野调查的结果。尽管我们改变不了他者思考的基本认知规律,但可以使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让误读尽量少一些。作为人类思维过程的基本规律,我特别谈到了完整思维体系对民族志分析的误读和扭曲,以及它如何让我们在他者行为和思想的深描中偏离原意。最后,我提出了一些认识人类思维的分析/阐释方法,这些方法构建了一个对人类思维规律进行描述体系,也许能让我们总结出忠实于田野的人类学知识。
作者:本站 来源:图书借阅部
版权 ©云南省图书馆 2016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南路141号